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学派社会思想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特别是农民,在中国这个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国家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历史主要是农村社会的绵延。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乡村建设学派,主张以乡村教育、改造、建设来解决中国的出路和前途问题,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以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审视乡村建设者的理想和行动,希望通过与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对话与反思,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农村问题的政策性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本论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是导论。其主要内容为选题缘由及意义,国内外研究述评,论文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介绍乡村建设运动发展的基本历程。分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嬗变,同时提出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就是这种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的耦合,最后介绍了乡村建设运动的蓬勃发展的短暂历程与迅速的衰落。  第三章从社会秩序的角度,论述了乡村建设最为突出的伦理本位和礼俗文化。主要围绕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切入点“中国文化失调”与“重建”展开,同时探讨了晏阳初的文化传统创造转化。  第四章从组织民众的角度,探讨了乡建者的民本思想和民众意识,围绕“唯力是视”的认识论、和培育“新民”等思想,回答了农民既是乡村建设中的受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者,他们是乡建的力量之源。  第五章从社会理想角度,深入研究了梁漱溟、晏阳初以及其他乡村建设者的理想王国。回答了乡村建设者在如何通过乡村建设,来描绘他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家园的宏伟蓝图。  第六章从改良实验角度,深入剖析了邹平模式、定县模式、晓庄模式、苏徐公桥模式、北碚模式、清河模式,揭示了这些乡建运动的社会改良实验本质。  第七章总结了乡建者的社会思想的贡献与历史局限。探讨了乡村建设的“保守与激进”之争的社会思想传承与变革,乡村建设中的民众群体意识,以及对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社会思想史角度,以基本历程、社会秩序、组织民众、社会理想、改良实验等为切入点,重新研究了这些改良主义者的社会理论和实践行为,通过分析30年代的乡村建设学派的乡村试验,回答其在整个学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以史为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本论文为当前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应趋向于民众化提供了一个阶段性的事实佐证,为解决当代中国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建议。
其他文献
该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社区参与状况的分析和论述,找出现阶段社区参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尝试提出一些建设性设想,希望有助于中国社会区参与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社区以与内涵考
1 育苗移栽与直播技术1.1 移栽意义一是可解决季节之间矛盾,特别是对于一年三熟制地区,育苗移栽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生长势强,群体整齐,结构合理,可获得高产。1.2 壮苗的形
1 选好优质棉种种子包衣前首先要备好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良种。健籽率要达到80%以上,发芽率要达到85%以上。然后进行泡沫酸脱绒,脱绒后的种子残绒要控制在80%以内,残酸率控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信息技术产品的符号消费状况,以及大学生是如何看待大学校园信息技术产品符号消费现象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消费文化特性的分析,结合波德里
编辑同志:rn我单位由于工作地点与生活区较远,有专车接送上下班职工.现想作如下规定:职工自己开摩托车上下班发生交通事故不作工伤处理.不知是否合法有效,请解答.……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直以来,在我国,教育往往被大多数个人和家庭当作是改变自身命运、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那些相对低层的群体和个人。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在教
在我国的《普通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一文中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的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根据相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社会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我国的卫生事业也走过了不平凡的二十年,改变了十年“文革”之后造成的卫生机构严重受损、卫生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卫生装备条件严重低下、卫生服务供需矛盾严重突出的现象。特别是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各项卫生工作改革不断深入,全国各个医疗机构的内部改革也全面展开。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全国各个医疗机构
流动农民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近年来,学界对流动农民的生存现状、社会保障、城市融合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关于流动农民的城市社会
本文立足于社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从社区发展的内在生成逻辑对社会转型——社会整合的发轫、社区建设——社会整合的基础、社区变迁——社区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