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取消了产品市场的价格双轨制,直至现在基本形成了统一的、竞争的产品市场,但是,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劳动力、资本、能源、土地等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现象普遍存在,这些要素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长期偏离其均衡水平,导致要素的价格出现扭曲。对于工业部门而言,要素价格扭曲现象更为突出。目前,中国工业经济的要素价格扭曲已经到了何种程度?要素价格扭曲对我国工业部门又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基于上述问题,展开了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论文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梳理得出的基本结论包括:第一,造成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的因素主要是体制性因素:第二,我国要素价格总体上存在较为严重的扭曲,但扭曲程度和方向在不同的要素、不同的行业、地区以及所有制之间具有差异;第三,要素价格扭曲对经济诸多方面造成了负面效应。其次,本文基于生产函数法,从企业和行业两个层面分别构建了要素扭曲测度模型,并对1999-2009年间工业企业及行业的要素价格扭曲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在企业层面上,劳动和资本的价格扭曲程度基本上都大于1,这意味着我国工业企业资本和劳动使用的绝对成本存在过低的现象。在行业层面上,不同行业的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差异比较大,相对轻工业来说,重工业的资本和劳动价格扭曲程度比较明显。最后,在要素价格扭曲测度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估计要素价格扭曲对生产率及总产出的影响模型。首先,要素价格扭曲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结果表明,要素价格扭曲造成各行业的生产率平均损失率为26.89%,其中,重工业行业的TFP损失率要高于轻工业TFP损失率。其次,本文从动态角度对工业总产出的增长进行了分解,考察了要素价格扭曲对总产出增长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在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贡献率最大的是要素投入增长效应:第二,行业加总TFP对工业总产出的贡献值均为正,但由于行业内的要素价格扭曲导致该效应降低;第三,总配置效应中份额变化效应为正,但由于行业的扭曲效应为负,导致其对总产出增长的总效应为负;第四,对比企业及行业的要素价格扭曲对总产出增长的负效应,发现企业层面要素价格扭曲造成的损失高于行业层面造成的损失。最后,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