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小说的“现代性”——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考察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so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翻译界对近代翻译小说的探讨由史料分析转向文化研究,即从主体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制约以及主体文化与翻译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审视近代的翻译小说。本文拟从近代翻译小说的研究现状入手,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翻译学和译介学的一些理论,以晚清等近代作家的作品为研究资料,探讨中国近代翻译小说的叙事特征,以及这一时期的翻译作品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逐渐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意义和影响。 以往国内对于晚清到五四这一段小说翻译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史料的分析。而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小说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发展到现代小说其实是与这一段翻译史息息相关的。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其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功能就是叙事,所以用叙事学的理论对小说艺术形式进行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翻译小说的叙事特征及其对我国传统小说的巨大影响。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是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而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与近代的翻译文学又是密不可分的。这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是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在叙事的视角下结合译介学等文化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这一段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小说翻译活动。
其他文献
薇拉·凯瑟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以描写美国中西部边疆地区拓荒者的生活而著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她的作品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审视,如传记
《楚辞》作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对汉语和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许多著名的译者都曾经翻译过《楚辞》,但对于其英译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译界足够的重视。《楚辞》富含文化底蕴
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1946)是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具开创性地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戏剧家,其戏剧对美国现代戏剧的影响尤为深远,被称为“先锋戏剧之母”。近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