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氟硼二吡咯骨架可激活型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的构建及活体成像应用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ye5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益于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实时可视化及快速反馈的固有优点,荧光成像技术已成为研究生理及病理学过程的重要手段。相较于可见光区(400-700 nm)及近红外一区(NIR-I,700-900 nm)波段的荧光成像,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 nm)窗口荧光成像具有更高时空分辨率、更强组织穿透能力及更低光散射和组织自发荧光,因而更适用于活体分析。作为近红外二区成像的关键组成部分,近红外二区发光材料的本身特性决定了其应用前景。有机小分子染料以其易于修饰、结构灵活及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等优势,具有进一步临床转化的潜力。然而,当前报道的近红外二区分子成像试剂多为常亮型(“always on”)。它们对疾病区域的传感及成像通常依赖于荧光分子的积累和保留,而不是对病理微环境特异性识别/响应,因而成像背景信号高,对比度低,影响诊断和治疗结果的准确性。此外,为获取高的活体成像对比度,常亮型荧光试剂通常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机体循环以代谢掉多余或脱靶的染料,这种被动的操作模式增加了成像的难度,降低了成像的可操控性,不利于生物学过程的动态监测。可被生物标志物特异性激活的NIR-II分子荧光探针能够提供更高的成像信噪比和原位生化信息,对在活体水平上进行组织造影,生物学过程的成像分析及探究意义重大,是一种比常亮型荧光造影剂更有潜力的新型荧光造影剂。然而,作为一种新兴领域(迄今为止才发展3年),可激活型NIR-II荧光探针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首先,由于构建新型NIR-II荧光团难度较大及经典的可激活探针的设计机理在NIR-II范围内适用性受限,激活型NIR-II荧光探针的数量十分稀少且激发/发射波长较短(λabs<900 nm,λem(900-1000 nm)),没有发挥出NIR-II荧光探针在成像对比度及穿透深度等优势。第二:已报道的可激活型NIR-II分子探针均为单一生理/病理参数响应激活,在复杂且动态的机体环境中不仅会引起非特异性靶向激活的问题,甚至会导致“假阳性”信号产生,影响成像结果的准确性。综上,本论文首先从发展新型NIR-II分子荧光团入手,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策略及精准结构调控,以机体生理及病理学指标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合成多种新型可激活的NIR-II荧光探针来解决当前面临的数量稀少,发射波长有限及单靶标激活带来的非特异性响应等问题,最后结合活体成像系统实现小鼠活体水平疾病实时监测、精准诊断及治疗。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基于BODIPY骨架构建新型NIR-II分子荧光团。我们首先选择具有高稳定性及易于修饰的氟硼吡咯类(BODIPY)衍生物作为分子母体荧光团,并在BODIPY母体3号位点引入不同基团(硫醚,烷基,氨基,哌啶等)合成具有不同电子密度的能量供体。随后,选择具有强拉电子能力的酰萘胺正盐为受体基团,并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构建出五种基于BODIPY骨架且具有D-π-A结构的新型荧光团,并分别命名为WD-S-C4H6O2、WD-Cl、WD-C2H5、WD-NHCH3、WD-CH3。实验结果表明,强给电子能力哌啶取代基的引入增强了WD-CH3荧光团分子内推拉电子效应,成功地将荧光团发射波长延伸至NIR-II窗口(08))8(6)1024 nm)。同时,荧光团WD-CH3不仅具有大Stokes位移(超过200 nm)及较高的摩尔吸光系数(3.66×10~4M-1cm-1),还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光稳定性,使WD-CH3具备了作为构建可激活NIR-II荧光探针的潜力。2.基于共轭结构调控机理的NIR-II粘度探针的构建及粘度相关疾病的成像应用。原则上,具有D-π-A结构分子供受体间柔性连接键会随粘度环境的改变影响分子的共轭结构及能量跃迁方式从而产生粘度相关荧光响应。受此启发,我们以上章中得到的NIR-II荧光团WD-CH3为基础构建粘度激活探针。同时,为进一步探究分子构型与粘度响应灵敏度的关系,我们在BODIPY荧光团邻位引入不同取代基(吸电子硝基,给电子甲氧基及氨基)构建了一系列粘度激活NIR-II发射的分子探针(WD-X,WD-CH3,WD-NO2,WD-OCH3,和WD-NME2)。筛选结果表明,由于具有最大的可旋转二面角,硝基取代的分子探针(WD-NO2)表现出最高的响应灵敏度(982 nm处荧光增强31倍),同时还具有对其他机体内环境(如p H、极性等)不敏感及量子产率相对较高(甘油中为1.6%)等优点。最终,作为首个粘度激活的NIR-II荧光探针,WD-NO2成功地用于原位成像药物介导的肿瘤细胞凋亡及糖尿病诱发肝损伤等病理过程中粘度变化。3:灵活的分子设计策略来构建最大发射波长超过1200 nm的可激活NIR-II荧光平台。荧光分子发射波长是探针领域备受关注的前沿课题。通过减弱光子散射及机体组织自荧光,更长的波长发射能提供更高的成像对比度和更深的组织穿透能力。然而,当前可激活NIR-II型荧光探针数量有限、发射波长多处于900-1000 nm,不能完全体现NIR-II成像优势,因此构建具有更长发射波长(>1200 nm)的可激活NIR-II荧光平台意义重大。对当前的调控波长红移的策略进行详尽评估后,我们认为恰当地延伸分子的共轭结构及提高供体的给电子能力是红移波长的有效策略。为此,在本工作中,我们仍选择BODIPY作为母体荧光团,并将延长分子π共轭区域和增强供体的电子密度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同时联合分析物刺激响应前后推挽电子效应改变的策略构建了四个概念验证性探针(WH-1、WH-2、WH-3和WH-4)。这些探针可以被结肠癌标志物H2S特异性激活,并在延长π共轭体系和增强供体电子能力的协同作用下实现最大发射从925 nm至1205 nm的红移。通过筛选,探针WH-3表现出长激发/发射(925/1140 nm),可接受荧光量子产率及对H2S高灵敏度响应的最佳组合。最终受益于NIR-II/IIa成像的深层穿透及高时空分辨的优点,WH-3能够实现结肠癌组织内H2S的实时监测及高对比度成像。更重要的是,该工作为构建长波长可激活NIR-II荧光探针提供了通用平台,即通过灵活调节识别位点便能构建各种生物标志物响应的探针。4.基于“双锁双钥匙”策略NIR-II分子探针用于特异性识别原位结肠癌和成像引导的肿瘤切除。受益于高时空分辨率和深层组织穿透能力,NIR-II荧光成像已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肿瘤诊断工具。然而,现阶段已开发的大部分可激活型NIR-II探针的肿瘤学应用还主要局限于较浅深度的皮下肿瘤成像,无法实现深层次的肿瘤成像。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可用的NIR-II成像剂基于“始终开启”模式或单一生物标志物激活,活体成像受到有限的对比度、非特异性激活,甚至假阳性诊断的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工作中,我们基于BODIPY荧光团首次开发了H2S/H+双刺激响应NIR-II荧光探针WH-N3,使其用于精准定位原位结肠肿瘤和荧光引导的肿瘤切除手术。实验结果表明,探针本身在NIR-II无荧光发射,其仅有在H2S和肿瘤酸性环境(TEM)的协同激活下才能发出NIR-II荧光信号。受益于“双锁双钥匙”的激活策略,探针(WH-N3)在硫化氢过表达的结肠癌成像中表现出比“always on”造影剂(ICG)和单H2S响应探针(WH-1)更高的肿瘤与正常组织(T/N)信噪比(分别为6.5及3.5倍)。同时,WH-N3还能够可视化肿瘤内源性H2S波动,并根据H2S含量差异准确区分肿瘤类型。最终,在NIR-II荧光的引导下,探针实现了对微小原位结肠肿瘤(直径低于0.8 mm)的特异性识别和精准切除。
其他文献
贵金属纳米线具有优异的机械、电学和光学性能,广泛应用于柔性透明导电器件、传感器和光热治疗等领域。由于贵金属纳米线的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散射性能好,如何将激光能量选择性地沉积到贵金属纳米线的连接部位,在不损伤贵金属纳米线的非连接部位,不改变贵金属纳米线位置的基础上,实现贵金属纳米线的原位、低损伤连接,是贵金属纳米结构功能化、器件化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实现贵金属纳米线的原位、低损伤连接为目的,通过理论
学位
高原寒区内冰川、积雪、永久性和季节性冻土广泛分布,水循环要素复杂,要素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流域内能量及水循环过程。加之高原寒区气候条件特殊,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且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受高程影响大。下垫面环境也不同其他地区,不仅冰川广布,而且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下垫面结构,这些都使得高原寒区的水文循环及能量过程有异于其它地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寒区冻土退化、冰川积雪消融加速,区域内的水
学位
边坡失稳导致的滑坡灾害是我国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合理地评估边坡稳定性和变形特征对滑坡灾害防治至关重要。边坡稳定性和变形特征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包括岩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荷载不确定性等。边坡稳定性分析和变形预测依赖于岩土工程勘察数据、现场监测数据和计算模型。不确定性条件下根据既有数据和计算模型准确高效地评估边坡响应(包括稳定性和变形)十分具有挑战性。其关键难点包括:(1)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和监测数
学位
金属有机骨架(MOFs)作为有机-无机杂化的多孔材料,由于具有大比表面积、丰富的功能位点和可调节的尺寸和结构,在气体存储、分离和催化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MOFs材料在荧光传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MOFs具有精确、多样、可调、可设计的晶体结构,可设计功能位点实现特定的检测功能,而且MOFs作为固体材料可重复利用。发光金属有机骨架在荧光传感领域中已经实现了对离子、气体、挥发有机物、药物、生物分子
学位
蒸散发(ET)是联结地表水循环-碳循环-能量平衡的关键因子,研究其年际变化及驱动机制对认识气候演变及水循环变化规律、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和高效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ET与大气-植被-土壤耦合系统的关系复杂,且大尺度ET难以观测,当前人们对陆地ET年际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的认识不清。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基于多种来源的蒸散发数据集分析了陆地ET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其受气候和植被变化调
学位
近70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如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城市空间品质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城市通风与空气质量、居民健康、建筑能耗、人体热舒适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提出科学性和普适性较强的城市通风优化设计方法,并将其落实到具体设计项目,从而为高品质的城市空间规划和精细化的空间治理提供支撑。本文整合城市规划学、气象学、运筹管理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以广州市为实验场域,就多种典
学位
本文主要研究了欧氏空间Rn上一类Hamilton椭圆系统和Heisenberg群上一类带有临界Sobolev指数的一类次椭圆系统的解的存在性问题:包括势能V(x)为周期情形下带有超线性Sobolev指数非线性项的变号解的存在性和多解性,势能V(x)为非周期情形下带有渐近二次型和超二次型非线性项的变号解的存在性和多解性,Heisenberg群上带有临界Sobolev指数的一类次椭圆系统的解的存在性,
学位
光电化学(Photoelectrochemical,PEC)传感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其在体内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生物环境的复杂性对PEC传感的特异性和可靠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论文以实现活体中PEC可靠分析为研究目的,针对PEC活体分析可靠性低的关键问题,以增加单电极电化学输出信号通道为思路,提出两种PEC比率传感策略,即1)目标物调控小分子有机半导体(SMOS)吸收波长和2)目标物调控镧系掺
学位
近年来,随着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以及5G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物联网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运输、智能农业、智能医疗、国防工业以及日常生活中。其中,数以千万计的小尺寸、低功耗、高精度微纳传感器作为“万物互联的神经元”组成了物联网系统感知层面的传感网络。MEMS技术在国内外已经显示出开发成熟商用传感器的潜力,并且已经在惯性导航、压力检
学位
数学物理反问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中偏微分方程的参数识别是数学物理反问题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医学成像、地下水污染、气象预报、地球物理、金融等领域,都提出了由“结果”探求“原因”的反演问题,因此反问题的研究是很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而数学物理反问题一般是不适定的,于是需要使用有较好效果的数值方法对原反问题进行反演求解。本文考虑了两类偏微分方程的参数识别问题,分别使用Tikhonov正则化方法和Land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