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使馆建筑常常交织在周围环境之中,引人关注的是事件的发生与参与的相关人员,而非建筑本身。而今天的使馆建筑,不仅表征了东道国赋予的意义和身份,同时也成为接受国辨识理解自身的形象代言。因而,建筑代替了过去驻外大使的职能,成为意义的主要承载体。近年来,我国外交部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国驻外使馆建设任务。在设计院实践中,笔者有幸参与中国驻爱沙尼亚使馆馆舍改扩建的项目实践,从中学习了使馆建筑这一类型面对各种基本问题所需的解决思路,并对使馆建筑的特殊性得到更为直接的理解。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爱方政府、我国外交部与建筑师均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项目与其特定自然历史环境的关系塑造及意义表征上,这也成为该项目的最大挑战所在。经过设计院的实践学习,针对项目在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问题这一的挑战,作出更为深入的方案认知归纳与研究。设计研究先分析了在场所塑造方面有所作为的部分使馆建筑案例,对使馆建筑的发展及实践概况建立更为清晰的认识。根据设计问题及项目具体条件,研究选择以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为指导。首先,简要明确该建筑理论的主要框架及核心观点、重要概念与关系,并将抽象而普遍性的建筑理论通过本项目的设计问题而具体化,建立本设计研究的语境。然后,对爱沙尼亚塔林的特定整体环境结构进行解读,挖掘中国驻爱新使馆的场所精神在接受国意义上的广阔根源,并构建起该场所的核心关系理解。结合在塔林区域环境下的设计条件与使馆建筑本身的特殊性,论文从空间与特性两方面入手,研究该外交场所的形成及基本性质,特别是边界与开口部的特征。由此,将项目的使馆建筑作为特定场所艺术,研究并探索以当代建筑语言重构其气氛特征的方法手段和可能性,表达该建筑所应承载的意义。此外,根据该项目的实践与设计研究,提出一些在使馆建筑的场所精神方面引发的思考。本研究以使馆建筑设计实践对场所精神的诉求为出发点及最终归宿,通过对该过程的研究实践,期望为建筑师们的工程实践提供一点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