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FDM系统传输性能分析与仿真平台的设计实现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ifeel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深入,宽带化成为了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人类对带宽的需求呈爆炸式的增长。电信骨干网络的流量将每年以50%~80%的速度增长,因此超高速、超大容量、高效率成为了人们目前追求的主要目标。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多载波传输技术,将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在各个低速的子载波信道上承载高速的数据流,有效的提高了系统承载速率、频谱利用率与抗干扰的能力;相干光通信具有容量大、传输距离长、信号质量好的优点。相干光OFDM系统(CO-OFDM)融合了OFDM技术与相干光通信技术的优点,以其高效率与低损伤等优点,成为了100Gbit/s超长距离光传输网络的潜在技术。本文从CO-OFDM系统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入手,论述了平台的功能定位、构架设计、模块之间的信息流传递形式、仿真平台的工作流程,并通过MATLAB对部分模块进行建模与代码实现。其次,本文归纳了CO-OFDM系统的原理与一些常用关键技术,主要针对系统中的光纤四波混频效应与光纤色散效应展开定量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仿真验证。针对四波混频效应(FWM),推导出FWM噪声与OFDM子载波之间的相关性有关;并采用了部分传输序列算法,通过引入分组相位因子降低子载波之间的相关性达到降低FWM效应,仿真表明系统星座图改善明显。针对色散效应,推导给出了CO-OFDM系统中色散噪声的大小;并采用了循环前缀和信道估计算法进行色散均衡,其中主要论述了基于LS和LMMSE准则信道估计算法的原理与实现,通过仿真对比,信道估计算法能有效的改善色散引入的失真,在误码率为10-4时,LMMSE算法较LS算法有2dB的增益。
其他文献
以前对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分子机理的研究多借鉴同种异体排斥反应的研究结果,针对某些已知分子进行研究,对未知的分子事件(未知分子,或在移植研究中未报道过的分子)的研究无从
目前,研究转录因子DNA结合位点(TFBS)的技术有:凝胶迁移实验(EMSA)、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技术、蛋白结合DNA微阵列芯片(PBM)、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高通量测序-
九州虫草(Cordyceps kyushuensis Kobayasi)是中国的新记录种(2000年).该文首先对九州虫草摇瓶发酵的培养基成分进行了筛选,确定以马铃薯加蔗糖、麸皮分别做为碳源和氮源;然
该实验采用PCR方法从番茄花cDNA文库中克隆到叶绿体sHsP基因,经测序证实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序列在编码区相差2个碱基,其中一个碱基导致1个氨基酸的改变.将叶绿体sHSP基因定
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是随着新课改而出现的一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有着独特的内涵和多重教育价值。体现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体现了
摘 要: 案例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教育经常流于形式,作者从不能有效落实的原因入手,从实践中总结出了问题引导法、语言暗示法、情境生成法、直接宣示法等有效植入的方法。  关键词: 政治案例教学 情感目标 植入方法  《课改纲要》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得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在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采用定位和典型样地观测法,对该区分布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 原始林林内和林外(采伐迹地)十壤
摘要: 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以人本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人,强调对学生进行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真正实现全面价值。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人文教育 人文性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本身价值的尊重与追求,强调的是对人自身的一种认识与培养,即通过相关途径提高人的潜质,使其自身得到全面发展。随着新课
摘 要: 本文作者就如何依托创新大赛及物理教育,如何通过创新工作室、创新保障制度的建设,建立培养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创新大赛 创新工作室 保障体系 物理教育  很多学校非常重视创新教育,但对创新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普遍将创新大赛作为比赛来抓。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比赛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笔者根据自己日常的教学体会,分析了中职人才培养目标,针
近几年,二维类石墨烯材料由于其典型的二维结构和优异的光、电、力学等性质吸引了国际上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调研了类石墨烯结构的基础之上,运用第一性原理并结合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