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入元后,统治阶级不再是汉族人,而是外族蒙古族,这一游牧民族统一全国后,继续传承通过武力压制人民的方式,使其屈服。并且将内部人民划分等级,他们之间存在着贵贱之分。元代统治者还取消了科举取士制度,士人阶层更加无处容身,虽在元仁宗时期重新试行,但入仕的机会还是少之又少。元世祖为了更稳固的统治,利用宋人统治南人,南人统治南人,有极少数的汉族大地主分子和影响力较大的士人可以与元统治者接触到,享受着高官厚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元后,统治阶级不再是汉族人,而是外族蒙古族,这一游牧民族统一全国后,继续传承通过武力压制人民的方式,使其屈服。并且将内部人民划分等级,他们之间存在着贵贱之分。元代统治者还取消了科举取士制度,士人阶层更加无处容身,虽在元仁宗时期重新试行,但入仕的机会还是少之又少。元世祖为了更稳固的统治,利用宋人统治南人,南人统治南人,有极少数的汉族大地主分子和影响力较大的士人可以与元统治者接触到,享受着高官厚禄,有的则决心隐居不入仕途,还有的则是通过努力跻身于仕途并希望步步高升,最后失望又回归隐士的生活。他们共同点就是永远不可能摆脱的低等的身份印记,即使受到重用也是会遭受排挤、质疑。面临这样的社会态势,元代又不设画院,此时的士人有更多的时间投身于绘画中,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去作画,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基本没有统治者过问,也没有任何限制。因此成就了文人画家,文人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书画同源”,书法和绘画本来同,将书法引入墨竹画中画家能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以书写竹”便是元代“以书入画”的产物。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来阐述元代墨竹画之“以书写竹”研究。第一章是绪论,指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对此方面的研究动态以及在写此课题时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以书写竹”的缘起,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宋代书法绘画中“尚意”之风的延续;二是赵孟頫以书入画思想的影响。第三章是“以书写竹”盛行的前提与基础,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书画笔墨的通适性;二是文人画是对书写性的追求;三是竹子的自身形态及绘画赋予的独特内涵。第四章从“以书写竹”遵循的原则与方法入手,具体阐述古人如何将书法运用到画竹当中。原则上“取书之八分意度”、“写竹还应八法通”,元代墨竹画中的书法用笔使画家在运笔过程中能尽情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想法,在墨竹画中中锋用笔是关键,在竹竿的用笔过程中有体现,竹枝以行草之法写竹,还有竹叶的“八法”,撇捺法写竹叶,这些书法用笔在画家们的墨竹画中呈现的淋漓尽致,赵孟頫、柯九思、管道昇、倪瓒、吴镇、王蒙、顾安等写竹大家的墨竹画都是元代“以书写竹”的典范。书法气韵入画与绘画的“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有关,元代墨竹画营造的是一种淡雅的意境,这是画家们追求的,而元代墨竹画引用的是书法用笔,在此之下书法发散出来的气韵便充满墨竹画。最后一章是讲述“以书写竹”的美学价值和意义,元代之后,墨竹画中用笔都有书法笔意,如明代墨竹画家王绂、夏昶等,从他们的画中都可以看出对元代“以书写竹”墨竹的继承。
其他文献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完成了转型、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并且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社会进步非常迅速,然而由此导致的很多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并且大部分都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入城市,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在家中,因此造成大量的孩子留在家中,成为了留守儿童。现实中,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或是孩子自身等多种因素,大部分外出的务工人员的孩子都没有成年,父母无法对其直接照顾,同时,现在我国留守儿童表现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女性电影实现了蓬勃发展,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女性电影导演,彭小莲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她从事电影事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她都将艺术放在第一位,在国内电影行业越来越商业化的大环境下,她的作品就像是俗世中的一眼清泉,总能带给观众一种清新、宁静的感官体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彭小莲编剧与导演的所有作品,本文对其电影的主题及所蕴含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是对研
山西武术队在全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建队的60余年里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随着历史的变革,山西竞技武术队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本文以山西竞技武术套路队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山西省竞技武术套路队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找出队伍发展中成绩兴衰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对新时代山西武术套路队的发展路径提出思考。通过研究结果发现,山西竞技武术套路队从1958年成立以来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1)建队
2016年9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正式进入全国中小学,这是中小学教科书“一本多纲”时代开始结束的标志。对新版本的研究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当前对新教材的使用时间短,许多研究者只能专注于新教材中某个领域的变化,诸如作业系统、助读系统、阅读系统方面的变化,而对写作系统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编写的依据和特点,并对教师及学生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
林纾生于福建福州,是晚清民初重要的戏曲家、翻译家、古文家,也是我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大家。林纾的戏曲创作自光绪年间在福州《闽剧月刊》上刊载闽剧《上金台》开始,陆续发表传奇《合浦珠》《蜀鹃啼》《天妃庙》三种,尽刊载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上,堪称清末民初这一特定历史时代戏曲创作的中坚力量。论文以林纾生平和交游情况伊始,对其生平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再以林氏郊游为切入点,挖掘其与陈宝琛、长乐三高、姚鹓雏、魏
本文是一篇选取自Coming Home for Christmas(可译为《圣诞回家》)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小说作者是爱尔兰畅销小说作家派翠西亚·斯坎伦(Patricia Scanlan),其小说多针对男女关系中的婚姻和爱情问题,着重体现出女性的心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同样,Coming Home for Christmas也是这样一部畅销小说。这部小说描写了圣诞节时艾莉森一家人的暖心故事,用细腻的
随着国家对教育城乡差异的日益重视,基础教育客观资源配置公平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以“学校内部教育公平的主观感受”为核心的教育公平深层次内涵开始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已有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如在研究对象上,大部分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为大学生而非中小学生;在研究视角上,多从外部个体角度评价学校客观条件,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主观感受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多数以自我主观意识为准设计测量工具。本研究将教育公平感
在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化学概念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或已有的化学知识的影响,在学习新的化学概念前学生头脑中会存在与正确的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想法,我们将这种学生头脑中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想法叫做“相异构想”。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相异构想会影响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因此必须实施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来
黛螺顶是五台山上一座历史悠久、风格别样的古庙,寺庙与山同名,在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自唐代建庵、到明代建寺、再到清代重修,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寺名也是几经变化:初名佛顶庵,后名青峰、大罗顶、大螺顶、现名黛螺顶。黛螺顶在清代乾隆时期发展最盛,其中包含的文化历史内涵以及人文气息,在宗教氛围的笼罩下风格独特。本文将从文学、史学、宗教等多个角度分析黛螺顶现保存的诗文作品,以便于更
国务院《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针对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提出要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丰富体育文化产品,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挖掘“三大球”项目文化,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加上体育+综艺的不断融合、节目的不断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综艺节目的发展如火如荼,用户人群愈发热衷于受众参与体验和消费,因此,本文以体育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