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质酸混合Bio-Oss骨粉在拔牙位点保存中成骨效果研究

来源 :锦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84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透明质酸混合Bio-Oss骨粉在拔牙位点保存中成骨的效果,从而为口腔医学拔牙位点保存材料的可行性运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按照拔牙窝内充填物的不同依次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透明质酸+Bio-Oss骨粉复合物组(B组)、透明质酸组(C组)、Bio-Oss骨粉复合物组(D组)。拔牙手术的处理为,先后以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耳缘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阿替卡因肾上腺素进行麻醉,待麻醉状态平稳后,使用微创拔牙钳完整拔除上颌左侧中切牙;拔牙窝处理,测量牙槽骨宽度和高度后实验组分别植入相应材料,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处理:术后待3-4小时动物苏醒后给予盐酸丁丙诺啡镇痛。分别于术后第4周(week,w)末、第12w末,制取上颌骨前牙区骨块标本。测定骨密度及新生成骨面积、新生牙槽骨高度、植骨区骨吸收、骨矿化沉积率情况,观察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一、各组动物整体情况手术前各组动物肉眼观察均未出现明显异常;各组动物口腔以及牙齿创面均未出现感染症状。二、术后各组动物骨密度及新生成骨面积情况在术后第4w、第12w末动物骨密度及新生成骨面积均低于第4w末,组间相比,可见B组动物的骨密度及新生成骨面积明显低于A组、C组与D组,其中C组与D组新生牙槽骨高度也明显低于A组。三、术后各组动物植骨区骨吸收情况术后第12w末动物骨植入区骨吸收均低于第4w末,组间相比B组动物的骨植入区骨吸收明显低于A组、C组与D组,其中C组与D组骨植入区骨吸收水平也明显低于A组。四、术后各组动物形态学观察结果术后第4w末与第12w末各组动物的牙槽骨均有不同程度的再生,其中B组新生牙槽骨高度明显高于A组、C组与D组,其中C组与D组新生牙槽骨高度也明显高于A组,且第12w末各组动物的牙槽骨高度较第4w末明显增加。五、术后各组动物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第4w末,B组出现了大量的增生骨质与骨细胞、毛细血管丰富、类骨质以及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C组与D组的新生骨量明显少于B组;对照组A组的骨质以及骨细胞的数量明显低于B、C、D各组。术后第12w末,B组牙窝内骨重建基本形成;C、D组内新生骨质构建仍在进行,骨小梁数量较B组较少,但多于A组。六、术后各组动物骨矿化沉积率情况术后第4w末,B、C、D组的骨矿化沉积率显著高于A组,而B组的骨矿化沉积率也明显高于C、D组;植入种植体材料的第12w末,各组的骨矿化沉积率均较第4w末明显增加,且B、C、D组的骨矿化沉积率仍显著高于A组,B组的骨矿化沉积率也明显高于C、D组。结论Bio-Oss骨粉在拔牙位点保存中作为骨替代材料对新西兰大白兔拔牙后的牙槽嵴具有一定的促进再生与修复作用,但与透明质酸联合应用的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检测miRNA-30c-5p抑制剂antagomir-30c-5p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PI3K/AKT通路、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相关指标的影响,为SCI后mi RNA-30c-5p与PI3K/AKT通路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以及为临床上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基础。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120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假手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我国真实世界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长期临床预后,并对复杂冠脉病变患者使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比较。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真实世界临床实践的回顾性研究(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号:2016YFC1301300,2016YFC1301303)。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以移植瘤为模型,探讨Sorcin如何调控CD8+T细胞免疫记忆,为临床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C57BL/6(WT)和Sorcin-/-小鼠CD8+T细胞表型:包括活化、增殖、凋亡、T细胞记忆等;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分组:实验组:6-8周Sorcin-/-小鼠、对照组:6-8周C57BL/6小鼠。将Sorcin-/-小鼠与WT小鼠皮下注射低浓度MC-38(小鼠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锌离子通过对Nrf2/HO-1防御通路的调控,抑制神经细胞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在脊髓损伤后对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本实验首先通过改良后的Allen’s法建立小鼠脊髓损伤模型,然后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溶剂组(SCI-Vehicle)、葡萄糖酸锌治疗组(SCI+Zn G)、葡萄糖酸锌和通路抑制剂组(SCI+Zn G+ML385)。各组分别在脊髓损
目的自身免疫性睾丸炎是由外伤、隐睾、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疾病,是引起不育症的重要因素。Klotho(KL)是一种衰老相关蛋白,亦可在多种疾病中调节炎症反应,具有抗炎的作用,但其在自身免疫性睾丸炎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旨在利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睾丸炎模型(Experimental autoimmune orchitis,EAO)探究Klotho蛋白在自身免疫性睾丸炎中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3A5(CYP3A5)基因rs776746、rs15524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儿童哮喘遗传易感性的关系,通过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 NO)、哮喘控制评分观察不同基因型哮喘治疗效果差异,指导哮喘儿童临床治疗。方法对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我院的106例东北地区汉族哮喘儿童及100例健康儿童行CYP3A5基因rs776746、rs15524位点多态
目的探讨T1期妊娠妇女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与普通人群的整体差异,并分析不同检验平台的妊娠早期女性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差异,为未来建立本地区T1期妊娠妇女在不同检测平台的参考值提供部分数据和支撑。方法根据入组条件,在2019年9月~2020年4月期间收集我市三家医疗机构T1期妇女15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是否为高龄孕妇,将研究组分为<35岁组(89例)和≥35岁组(61例)。同时选择同期于三所医院体检中心的
目的本研究通过借助宏基因组学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组成及粪菌移植技术建立菌群人源化大鼠模型,旨在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后肠道菌群紊乱可否通过调节肠神经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EGC)的表达促使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发生。方法本研究经由北部战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于2020年7月~2020年1
目 的观察发散式冲击波治疗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修复过程中成肌相关指标的影响作用,以及对IGF-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初步探索发散式冲击波对骨骼肌钝挫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 法于锦州医科大学SPF级实验动物中心购入66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组(12只)、模型组和治疗组(两组共54只),后两组利用自制重物打击装置造模,造模后12h随机选取6只验证骨骼肌钝
目的从体外和体内实验探讨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诱导视网膜衰老进程中β淀粉样蛋白(Aβ蛋白)的产生及相关损伤作用的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将30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皮下注射125mg/kg·d、350mg/kg·d浓度的D-Gal)。实验组在连续给药12周后,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