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处理对储藏玉米中微生物及真菌毒素的影响研究

来源 :河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2433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国工业和饲料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玉米水分含量高、胚部大等特性导致其在贮藏过程中易出现发热霉变、微生物侵染、真菌毒素超标等问题,从而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课题以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臭氧处理条件对玉米中微生物的抑制效果以及真菌毒素的降解效果,结合响应面法优化确定出最佳臭氧抑菌工艺和最佳臭氧降解毒素工艺,对臭氧处理后玉米储藏过程中微生物量、真菌毒素含量和品质的变化进行监测,以五种最佳臭氧工艺组合分别对玉米储藏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初始带菌量、不同初始真菌毒素含量进行处理,并基于EWMA算法对抑菌率、降解率进行预测模型的构建,为臭氧准确定量地应用于实仓提供可行性。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响应面法优化出臭氧处理玉米中细菌、真菌的工艺组合。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分析发现,臭氧处理浓度、臭氧处理时间、玉米处理量对玉米中的细菌、真菌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基于臭氧处理细菌、真菌的抑菌率的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显示,臭氧处理玉米中细菌和真菌抑菌率的二次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18和0.9823,说明两个方程均显著且响应面模型拟合较好;当臭氧处理浓度88 mg/kg、臭氧处理时间29 min、玉米处理量411 g时抑制细菌的效果最好,此时臭氧的抑菌率为83.58%;当臭氧处理浓度为84 mg/kg、臭氧处理时间为40 min、玉米处理量为225 g时抑制真菌的效果最好,此时臭氧的抑菌率79.12%。(2)响应面法优化出臭氧处理玉米中AFB1、DON、ZEN的工艺组合。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臭氧处理浓度、不同臭氧处理时间、不同玉米处理量对玉米中AFB1、DON、ZEN三种真菌毒素的降解效果,响应面法优化出臭氧处理玉米中AFB1、DON、ZEN的最佳降解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处理浓度、臭氧处理时间、玉米处理量对玉米中AFB1、DON、ZEN均有着不同程度的降解效果;当臭氧处理浓度为81 mg/kg、臭氧处理时间为24 min、玉米处理量为428 g时,对玉米中AFB1的降解效果最好,此时AFB1的降解率为70.24%;当臭氧处理浓度为84 mg/kg、臭氧处理时间为30 min、玉米处理量为243 g时,对玉米中DON的降解效果最好,此时DON的降解率为80.64%;当臭氧处理浓度为84 mg/kg、臭氧处理时间为20 min、玉米处理量为552 g条件下的玉米中ZEN的降解效果最好,此时ZEN的降解率为73.51%。(3)玉米经臭氧处理后的品质评价。经两种最佳抑菌工艺、三种最佳降解工艺臭氧处理玉米后,与空白组相比,臭氧处理会使水分含量减少、色泽变亮、电导率升高、淀粉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脂肪酸值下降,对玉米发芽率几乎无影响。综上所述,臭氧处理不会对玉米品质造成不良影响。(4)基于EWMA算法对臭氧处理细菌、真菌最佳抑菌工艺处理不同初始带菌量的抑菌率进行了预测模型的构建。采用第二章节优化出的最佳臭氧抑菌工艺对带有不同初始细菌、真菌菌落总数的储藏玉米进行臭氧处理,并基于EWMA算法对其进行抑菌率预测模型的构建,探究臭氧处理前玉米中带菌量、臭氧处理后带菌量、抑菌率与臭氧处理浓度、臭氧处理时间、玉米处理量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并以两个臭氧最佳抑菌工艺处理玉米后,监测40 d内玉米中微生物(细菌、真菌菌落总数)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处理细菌、真菌最佳工艺条件对于不同温度、不同初始带菌量的玉米有着相趋的变化趋势;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臭氧处理细菌最佳工艺和臭氧处理真菌最佳工艺对于玉米储藏过程中其细菌、真菌菌落总数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效果显著;通过对三个温度条件下的不同初始细菌、真菌菌落总数值进行的一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和二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的构建,由Y1=81.61+0.15*n(n取1.2.3……n)可预测出臭氧对玉米中细菌的抑制率,由Y2=80.29+0.14*n(n取1.2.3……n)可预测出臭氧对玉米中真菌的抑制率,为臭氧实际应用中扩大反应体系提供数据支撑。(5)基于EWMA算法对臭氧处理AFB1、DON、ZEN最佳降解工艺处理不同初始真菌毒素含量的降解率进行预测模型的构建,并监测臭氧处理后玉米储藏过程中三种真菌毒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处理AFB1、DON、ZEN最佳降解工艺条件对于不同温度、不同初始真菌毒素含量的玉米有着相趋的变化趋势;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臭氧降解AFB1最佳工艺、臭氧降解DON和臭氧降解ZEN最佳工艺对于玉米储藏过程中其真菌毒素(AFB1、DON、ZEN)有着明显的降解作用,且效果显著;通过对三个温度条件下的不同初始AFB1、DON、ZEN含量值进行的一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和二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的构建,由Y3=69.37+0.07*n(n取1.2.3……n)可预测出臭氧对玉米中AFB1的降解率,由Y4=72.60-0.07*n(n取1.2.3……n)可预测出臭氧对玉米中DON的降解率,由Y5=71.96+0.0013*n(n取1.2.3……n)可预测出臭氧对玉米中ZEN的降解率,为臭氧实际应用中扩大反应体系提供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由镰刀菌属等真菌产生的代谢产物,被WHO和FAO认定为最危险的食品污染物之一。DON广泛存在于饲料、谷物和食品中,不仅会破坏饲料和粮食的安全性和经济价值,而且会严重威胁到人和动物的生命健康。DON具有十分稳定的结构,虽然常规的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也可以去除DON,但同时也会造成食品营养物质的流失或带来其他杂质影响食品的品质。与之不同的是,通
学位
马铃薯打破休眠期后易发芽,引起品质劣变及软化等问题,且伴随着有毒物质龙葵素的产生,从而造成商品品质的严重下降。本课题通过探讨发芽对马铃薯主要营养成分、内源激素、α-茄碱含量变化的影响,并比较了经柑橘皮、柠檬、茶树、迷迭香、牛至精油处理后对其抑芽效果,筛选得出茶树精油为最优处理组,并研究制备了茶树精油微胶囊,初步探讨了茶树精油微胶囊对马铃薯的抑芽机理,明确了茶树精油微胶囊对马铃薯储藏品质的影响。主要
学位
燕麦是国际公认的全价营养谷物,富含蛋白质且氨基酸组成配比合理,是制作面制食品的优质原料。淀粉是燕麦中的主要组成成分(含量高达65%),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影响燕麦加工特性及最终面制食品品质的关键。然而,目前关于内源蛋白质对燕麦淀粉特性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数研究是基于实验条件下的高水分情况,有关实际加工过程中低水分条件下蛋白质对淀粉凝胶行为及消化性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本课题从内源蛋
学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品,容易出现飘洒、包装袋残留的问题,从而对人体、环境造成危害。水溶性包装袋的出现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淀粉(Starch,St)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分子中含有的大量羟基基团赋予其良好的亲水性,使其适合于制备水溶性膜。但是淀粉内部结晶区较高,分子结构排列规整,由其制备的淀粉膜往往脆性较大,柔韧性、延展性欠佳,导致其无法满足实际应用。聚乙烯醇(P
学位
近些年来,菊粉的开发与利用是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菊粉不仅可以作为甜味替代物,而且可以作为膳食纤维补充剂。目前,国内外对于菊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菊粉对馒头、饼干、面包等面制品加工工艺的影响,针对不同聚合度的菊粉对面条及冷冻熟面品质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课题深入探讨了不同聚合度菊粉对面团和生鲜面品质的影响,以及添加不同聚合度菊粉的冷冻熟面在冻藏期间宏观品质和微观结构的变化,为菊粉在冷冻熟面中的应用提供一定
学位
黑苦荞麦壳是富含原花青素的黑苦荞麦加工副产物,占籽粒鲜重的17%左右,随着黑苦荞麦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每年有上万吨黑苦荞麦壳被废弃。黑苦荞麦原花青素(black tartary buckwheat proanthocyanidins,BPC)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活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低聚体(black tartary buckwheat oligomeric proanthocyanidins,B
学位
高直链玉米淀粉分子间作用力大,分子排列紧密导致其在生产加工利用等方面有较大的局限,为了改善其糊化温度较高,老化速度较快这一性质特点,方便于拓展其在食品和工业中的加工应用。本文选用高直链玉米淀粉(直链淀粉含量≥70%)为原料,利用高浓度的碱和盐溶液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活化处理后,与醋酸乙烯酯进行乙酰化反应,探索了活化处理时碱添加量、酯化时间,酯化温度、p H值以及醋酸乙烯酯添加量五个因素对乙酰化反应取
学位
小麦糊粉层粉是由位于小麦皮层与胚乳之间糊粉层分离并粉碎得到的,富含丰富的矿物质、膳食纤维及酚酸类抗氧化性活性物质,以麸皮为原料进行制备,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因此,小麦糊粉层粉在主食中进行利用,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提高膳食营养。面包日益成为主食化的食品,将小麦糊粉层粉添加至面包粉进行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重点研究小麦糊粉层粉及挤压处理对其营养性质和储藏性质的影响、不同添加量的小麦糊粉
学位
婴儿配方奶粉中的脂滴表面主要由乳蛋白覆盖,其与母乳脂肪球组成和结构的差异不利于婴儿胃肠道中的脂肪消化。研究发现采用乳极性脂(MPL)构建脂滴可一定程度提高脂肪的消化率,但其与乳蛋白共同形成的复合界面对脂滴消化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论文以MPL、酪蛋白酸钠(CN)为乳化剂,系统研究了不同界面、各组分添加浓度及添加方式对脂滴消化过程中的物理性质和消化产物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以酪乳粉为原料提
学位
米粉作为一种传统米制品,深受大家喜爱。对米粉的研究,有助于稻谷的深度开发利用,提高大米的附加产值。本文利用双螺杆挤压机制作米粉,然后通过老化工艺和添加剂来改良米粉的品质,降低米粉的蒸煮损失,并添加山药粉来改善米粉的营养结构和口味单一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控制米粉老化时的条件,对米粉的老化工艺进行优化,从米粉的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和色差等方面综合分析,进行单因素实验,并在单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