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周边地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湿地资源持续的开发利用,导致乌梁素海湖滨带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从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和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长远大局出发,迫切需要探索综合治理盐碱化湿地的可行性途径。生物措施是修复盐碱化湿地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本论文选择吸盐盐生植物碱蓬(Suaeda glaucaBunge)为供试植物,采集乌梁素海盐碱化湿地土壤作为供试植物生长基质,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接种不同种属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F.mosseae、 R.rregularis、 G.tortuous、 G.aggregatum、 F.coronatum、 C.etunicatum 和 C.lamellosu m)对盐碱化湿地土壤上碱蓬生长、盐分离子吸收及植株根际土壤pH和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的影响,同时分析植物生理生化指标以揭示菌根作用机制,研究AM真菌-盐生植物在盐碱化湿地土壤修复中所发挥的作用,探讨利用AM真菌-盐生植物联合修复盐碱化湿地土壤的可行性,为恢复我国干旱区盐碱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盐碱化湿地土壤上7种AM真菌均与碱蓬成功建立了共生关系,平均菌根侵染率为6%~10%,不同菌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在盐碱化湿地土壤上,接种F.mosseae、 R.rregularis 和 G.tortuous显著促进了碱蓬的生长,碱蓬植株总干重分别提高47%、29%和74%。(3)接种G.tortuous促进碱蓬地上部N、P、Ca、Mg和根部N吸收效果最佳,分别提高204%、77%、35%、84%、70%和146%;接种R.irregularis对碱蓬根部P、K、Ca和Mg吸收促进作用最显著,分别增加45%、133%、75%和100%。(4)接种Fmosseae、R.irregularis.G.tortuous、G.aggregatum和F.coronatum均不同程度促进了碱蓬地上部和根部Na+和Cl-的吸收,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接种G.tortuous对碱蓬地上部和根部Na+及地上部Cl-吸收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分别提高135%、106%和77%。(5)接种F mosseae、G.tortuous、F.coronatum和C.lamellosum提高了碱蓬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49%、42%、35%和23%,其中接种F.mosseae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接种F.mosseae和G.tortuous还提高了碱蓬叶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26%、8%和39%、24%;接种R.irregularis提高了碱蓬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约73%。(6)7种AM真菌接种处理均提高了碱蓬叶片CAT酶活性,平均提高12%~81%;接种F.mosseae、R.irregularirs和G.aggregatum提高了碱蓬叶片SOD酶活性,除接种R.irregularis和C.lamellosum夕卜,其余接种处理均提高了碱蓬叶片POD酶活性;接种R.irregularis、G.tortuous、G.aggregatum.C.etunicatum和 C.lamellosum均降低了碱蓬叶片MDA含量。(7)7种AM真菌接种处理均降低了植株根际土壤pH,平均降低0.07~0.29;其中接种G.aggregatum.C.etunicatum和C.lamellosum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接种处理均增加了植株根际土壤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平均提高6%~42%,除接种F.mosseae外,其余接种处理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试验结果初步表明,AM真菌能够增强盐生植物碱蓬的耐盐碱性,不同AM真菌对盐碱化湿地土壤上碱蓬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反映了AM真菌生态功能的差异性。其中,接种G.tortuous能够显著促进碱蓬的生长和对盐碱化湿地土壤中Na+和Cl-的吸收,具有提高盐生植物对盐碱化湿地土壤修复效率的潜在作用。利用AM真菌-盐生植物联合修复盐碱化湿地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由于AM真菌在盐碱环境中侵染率较低,因此应进一步通过野外实地试验筛选出盐碱适应性更强的AM真菌资源及优良的盐生植物品种,优化AM菌种-盐生植物组合以探索菌根技术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盐碱化湿地生物修复中的实际作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