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小说中的部落语言政治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underw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作品中,语言既是作品描绘或批评的对象,又是表现作者思想、反映或折射问题的手段。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英语创作,而在部分美国印第安人看来,英语是“敌人的语言”,那么,美国印第安作家使用英语创作是否与美国印第安人语言至上的观念相矛盾呢?本文从“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开始以来的作家中选取三位代表,从三位作家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的作品中各选一部小说——莫马迪的《日诞之地》(1969)、西尔科的《典仪》(1977)和韦尔奇的《愚弄克劳族》(1986),以美国印第安部落语言为研究对象,从美国印第安部落语言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方面特征入手,研究三部小说所展现的美国印第安部落语言观及其展现方式,探寻作品中所传达的保护和传承部落语言的努力与信念,及由文本折射的部落语言政治。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虽为三部小说,但所涉及的话题不局限于这三部小说,而是涉及了美国印第安文学尤其是1969年“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以来的作品中的普遍现象。论文侧重考量美国印第安作家的英语小说创作行为及其反映的部落语言政治。由于美国印第安人特殊的文化、历史、政治经历,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作品大多呈现“与生俱来的”政治性,这是论文从部落语言政治切入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因此,与其说本论文是对三部小说的研究,不如说它是循着作品创作年代的轨迹,对“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以来小说的文化、历史和政治语境的综合研究。  本论文基于“语言政治”和“美国印第安语言观”的理论和观点,提出“部落语言政治”概念。论文认为,对于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中的部落语言和创作问题,“政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作为策略的政治,“政治”本身具有策略的含义,指文本中折射的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保护和延续部落语言的写作策略;第二是作为权力的政治,指美国印第安作家使用英语创作的策略背后对部落语言权力的诉求,其最终指向是对部落语言的保护、延续和发展。该概念是对目前存在争议的美国印第安文学语言“纯正性”研究的回应,更是对现有理论观点的修正、推进与创新。本论文在细读三部小说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三部作品中的部落语言观,及其与美国历史、社会、政策和法律的互动关系,探寻以这三部作品为代表的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在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在部落语言的保护与发展方面对美国的政策、法律的影响。本论文综合美国印第安语言观、语言人类学、德勒兹关于小众文学及其语言的论点,联系美国印第安政策与法律,结合作品创作语境,挖掘部落语言政治的文学再现方式,从而超越文本阐释,走向对社会、历史和政治语境的研究。  在语言的物质层面上,三部小说的英语语言写作呈现出策略性。美国印第安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政治论述、抗争中无法产生的效果:消解和抨击白人用语言符号形成的幻象;将部落语言同英语融合,表达部落语言观念;用“脱离疆域”、“陌生化”的英语表达形式使其文本和观念得以进入英语世界。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三部小说使英语作为政治策略,唤起美国印第安人对其部落语言的记忆和包括美国印第安读者在内的所有读者的重视。  在语言的精神层面上,三部小说的作家发挥故事语言的功能,将其作为传递部落声音和阐述部落观念的策略。作家在各自作品中以不同方式展现部落语言观:创造与再创造现实和世界,联通祖辈与孙辈之间的关系与文化血脉,助力男性主人公成熟、获得阳刚气质。由此,三部作品分别用书面形式的“口述故事”,将虚拟存在的部落脑文本转化为书面文本,对部落文化进行文学介入,因而小说文本也呈现出策略性,使之为美国印第安部落发声。  在创作语言与故事语篇的基础上,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通过文本的媒介,上升到文化层面,其英语创作呈现出“文化转译”的特征。论文认为,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的英语创作不仅不会使部落语言消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形成保护和延续美国印第安部落语言的意识。美国印第安文学通过英语表达,借助“暂时生存”的方式以加大作品在读者中的影响。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借助英语写作,结合部落语言观念对作品语言形式加以调整和改变,使用物质文化转译非物质文化传统,因而这种调整非但不是消灭非物质传统,反而达到了保护、延续与继承的目的。随着时代的推进,三部小说的内容也存在着微妙改变,作品从隐性的历史叙述逐渐走向显性的历史呈现。用英语书写的美国印第安小说的读者群体既包括美国印第安人,也包括非美国印第安人,作品中存在的的部落语言观及其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部落语言现状,并推动部落语言的恢复、保护和发展。因此,英语作品中作为延续美国印第安部落语言策略的政治成为呼吁部落维护语言生存和发展权力的政治。  论文认为,在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中,语言即便是回归到传统的部落语言,也不是简单的回转或倒退,而是螺旋式前进,是部落语言传统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向着未来的发展与变化。“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以来的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语言政策,使非印第安人尤其是制定教育、文化和语言政策的“白人主流”重新认识美国印第安语言,思考保护和发展部落语言的重要性,努力保护语言多样性。  本论文结合相关理论观点,论述层层推进,研究对象由小说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扩大至作品中的故事语篇,再到作品呈现的文化转译,探究作品对读者和社会、政治和历史的影响。论文认为,在语言方面,以莫马迪、西尔科和韦尔奇的这三部小说为代表的“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以来的印第安文学作品中的部落语言政治由文本走向现实,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少数走向多数,从为达到美国印第安人暂时的生存与发声而进行的英语写作策略的政治,走向获得部落语言话语权力的写作政治,保护和延续美国印第安部落语言,成为美国印第安部落文化得以保存、延续、继承,以及更新和再生的标志。通过研究,本论文期望丰富对当代美国印第安小说的研究视角,帮助加深读者和研究者对这三部作品、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和美国印第安部落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并引发更多学者对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和美国印第安部落语言保护与复兴的关注。
其他文献
校训是大学的个性宣言,是一所大学育人宗旨的集中体现,其丰富内涵有待挖掘。校训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浓缩,扮演着大学“名片”的角色。由于不可避免地深受文化大环境的影响,校
而今,尽管口译在国际会议,谈判协商以及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译员地位被“边缘化”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在译者主体地位得到承认的同时,译员的主体性却受到诸多质疑。
言据性(Evidentialty)是指说话人所陈信息的来源方式(type of information source),这一语言现象几乎普遍存在于所有语言中。言据性在语法层的实现形式被称为“据素”(Evident
在《达洛唯夫人》中,时间不仅仅只是作为通常意义上意识流小说的一种创新叙述手法,它更多的是传递了某种信息。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客观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