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足迹法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直观而综合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该方法以其理论新颖,概念清晰,内涵丰富,且计算方法简便易懂而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它本身仍存在某些不足,如采用的转换因子缺乏区域差异性。本文以生态足迹理论和草地生态学为基础,以内蒙古正蓝旗典型牧区草地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足迹法、“3S”技术及实地调研等方法,开展乡(苏木)尺度生态足迹时空变化的定量研究,对通用的产量因子进行调整,以弥补固定转换因子本身的不足,提高了该模型的区域适合度。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2000~2007年正蓝旗草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赤字,并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角度,对正蓝旗牧区草地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原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态足迹模型的参数调整根据当地放牧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利用TM遥感数据和野外实测数据,参考生态足迹模型的含义、计算公式,建立拟合精度较高的遥感估产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基础将固定的产量因子优化为能反映当地实际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参数。经验证,优化后的产量因子与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相吻合。2.正蓝旗牧区草地生态足迹实证分析利用优化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正蓝旗牧区草地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全旗草地总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112.77万hm~2减少到2007年的84.85万hm~2,净减少27.92万hm~2,呈减少趋势。各地区总生态足迹具有空间差异性、不平衡性,变化幅度大等特点。草地生态承载力总量由2000年22.70万hm~2增加到2007年的25.57万hm~2,增长幅度达到12.64%,呈上升趋势。各地区总生态承载力具有空间差异性、不平衡性,变化幅度较小等特点。研究时段内,牧区草地生态赤字虽具有减少趋势,但仍然存在较大的生态赤字。3.正蓝旗牧区草地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原因分析(1)正蓝旗畜牧业生产系统的产业化、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牧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是该地区牧区草地生态足迹需求减少的主要原因;(2)在短期内,人文因素是草地生态承载力变化的直接影响因子。2000年开始的正蓝旗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改善研究区日益恶化的草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是该地区草地生态承载力变化的背景条件。近年来,该地区降水量季节分配率越来越接近于植被生长期的需水规律,并且气温有所升高,这些变化均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即有利于草地生态承载力的提高;(3)该地区人口基数大,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对外贸易水平及城镇化水平较低等是当地依然存在巨大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