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vewpyc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重庆市江津区26个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实践为基础,探讨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理论与编制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划分不同类型的乡镇,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城市扩展型乡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特别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是合理安排和布局建设用地及其配套设施用地:农业型乡镇,结合农业的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农业用地以及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的安排;生态保护型乡镇,应当利用“反规划”的理念,首先进行生态保护用地的保护。第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做到“上下”相结合。“自上而下”体现在对区级规划各种约束性指标的落实:“自下而上”体现在将乡镇规划的用地需求与上级下达的控制性指标相结合。第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应当是“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刚性”体现在对控制性指标的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三项指标不得超过上级下达的控制性指标,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不得低于控制性指标,“弹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区级规划中设置了机动指标;另一方面,乡镇规划以落实为主,在土地利用布局上设置了弹性控制区,包括建设用地弹性控制区和基本农田弹性控制区,控制性指标的严格落实、机动指标的设置以及弹控区的设置是“刚性弹性相结合”的重要表现。第四,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发展的其他规划应当进行相互协调。由于规划的部门不同、规划成熟程度不同、规划指标选用不同等原因,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发展的其他规划在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上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应当进行协调。第五,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运用先进的绘图方法。本次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了GIS图形处理软件和矢量化软件及电子化的工作底图,并且运用土地资源调查的最新数据,资料翔实可靠,满足了科学性和规划制图美观性的要求。第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做到“四定”的结合。定量即应当确定规划期末各类用地的数量,定位即各类用地数量调整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在空间上的落实,定性即确定每块土地的用途,定序即确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用途转的时间和顺序。本文的主要讨论有:第一,建立乡镇划分的量化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城市扩展型乡镇、农业型乡镇、生态保护型乡镇的划分依据是乡镇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产业定位,建立乡镇划分的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乡镇类型的划分有待进一步完善。实际上,除了城市扩展型乡镇、农业型乡镇、生态保护型乡镇外,乡镇类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工业型乡镇、边贸型乡镇等等,其他各类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规划的主要内容与城市扩展型乡镇、农业型乡镇、生态保护型乡镇这三类乡镇有所不同,如何因地制宜的进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他文献
长久以来,晚清翻新小说遭到文学史的忽略与埋没。作为晚清"新小说"运动影响下的一股创作思潮,翻新小说在题材主旨与语言叙述层面,都对古典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这种改写所表
对ZGMn13Cr2Mo耐磨锤头的断裂事故进行了分析,主要原因是存在着严重的铸造缺陷:缩孔、疏松和夹杂物。水韧处理时加热温度不够高,未能把碳化物溶解,而使其保留了下来,未得到均
当前,由于交通、经济发展水平、通讯技术、文化生活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农村教师在学历提高的同时整体素质都不高,专业发展水平偏低。“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落实科学
倦怠最初指工作中,个体面对长期的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而体验到的负性症状,如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降低等。在过去几十年中,对于倦怠的研究多集中于工作倦怠领域,特
信访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制度,在古代它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承载着臣民对清官的向往和理想;在当代它承载着人民群众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纠纷化解和权利救济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
本研究是关于音乐欣赏过程中幼儿情感体验的研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情感体验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音乐欣赏教育的目的与价值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之所在。本研究选取某幼
写作是人类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积极地训练人的思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怎样改进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怎样有效地提高高中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把自己归入所就读的学校,以及由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集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学校成员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包括对学校的认同、投入、
解决好广州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求,是在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背景下,综合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孩子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继而到接受“个性
全世界都在面临着资源枯竭、水土流失的状况,我国也是如此。为了应对现阶段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我们应该有所准备,对此,该文针对水土保持的治理方案进行阐述和分析,希望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