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农村青年劳动力有序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另外,多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和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功能弱化,使得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较之城市更为严峻。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二元经济”背景下,探讨农村养老服务有效需求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和梳理了建国以来农村养老服务的制度演进历程,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农村养老服务的私人物品经济属性。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当中的“消费不足”理论作为研究“农村养老服务有效需求”的理论依据,进而界定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首先是从养老服务的需求层次上划分,笔者把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分为生存型服务需求和发展型服务需求,在充分阐述“二元经济”格局背景下的人力资本、地域、经济等因素以及由此给老人的“身份缺失”带来意识冲击程度的基础上,认识到农村老人在自然耕种的小农经济模式下,由于步入晚年而导致的社会身份缺失而导致的意识冲击并不严重,所以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主要体现在生存型养老服务需求,进而把生存型养老服务需求划分为货币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 在实证分析部分,笔者基于浙江省农村老人调查问卷的一手数据,针对程度变量的数据属性,进行多项有序probit回归分析,最终的实证结果显示,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有着显著影响的,有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社会养老偏好等因素,以此提出建立全面有效的农村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机制,普及再教育理念,建立老年人乐学、互学机制,完善农村养老服务配套措施和引入多样化的市场机制以满足有效需求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