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生活出发——市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aol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后期蔓延向全世界的网络化、数字化,加速了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浪潮,文化在全球范围的重新调整、发展或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文化建筑功能日趋复合化,社会性与城市性日益加强。多功能、多内涵的市民文化中心建筑成为城市公共文化建筑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这种新的文化建筑类型积极回应了我国当下的社会现实,能够有效减少城市交通负荷、改善文化生活环境,提高建筑使用效率。作为一种资本集聚的手段,市民文化中心的综合开发在城市复兴计划和旧城更新都具有积极作用。技术发展赋予建筑新的尺度和新的美学价值,公共空间成为建筑表现的重要主题,当代公共文化建筑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城市条件以及发展中的城市公共文化需求。市民文化中心这种文化综合体的出现,为建筑与城市在表达人类情感与文化意念方面,提供了最方便、最准确、最形象的广阔天地。如何与城市文化生活进行有效互动,在内容、形式上与城市环境有效链接成为市民文化中心建筑亟待探索的方向。  从城市生活出发的市民文化中心设计策略研究建立在理论整理与现实调研的基础之上,立足于当代中国城市环境,解读城市生活及市民文化中心在内容、形式、组织方式上的变化和联系。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无法满足持续上涨的城市文化需求现状,对现有市民文化中心建筑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明确市民文化中心的自我定位,总结出从城市生活出发的市民文化中心设计原则:在内容上回应日常城市生活,空间组织上链接整体城市环境,细部建构上营造以人为本的活动场所。  从城市生活出发不但成为认识市民文化中心的线索,同时也指出城市视角在市民文化中心设计中的重要性。市民文化中心的设计策略研究首先通过量化研究和分级比较,明确核心内容并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其次从交通组织、形态创作、公共空间、可持续化设计四个方面讨论市民文化中心与城市一体化设计的方法。最后将研究的视角聚集在建筑与城市的复合空间——建筑边界的研究上,提出模糊化和场所化的策略。从建筑的核心内容、建筑与城市链接、建筑与城市交接的核心三个层面,形成市民文化中心与城市生活有机联系设计策略的完整体系。  文章最后结合云阳市民文化中心设计,介绍了具体策略的应用过程并对整个设计做了剖析和总结。该设计实践正体现了来源于城市生活的设计思考,是对市民文化中心设计的有力探索。
其他文献
城市农业是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展开的农业活动,它在国内外城市中广泛存在。大量理论研究认为,城市农业已经成为解决城市环境、经济、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对现实生活中城市
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大提升人们经济条件与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带来城市拥挤、远离自然环境等问题。逆城市化时代、休闲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使长期生活在快
当前,人口激增、污染加重、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用地紧缺、绿地减少等因素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严峻问题。在城市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要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保证
川西平原是四川境内较为发达富饶的地区,川西平原城镇经过灾后重建的“跨越式”发展后,许多传统的川西平原的城镇形态和发展模式正在迅速融入现代小城镇的发展轨迹。而街道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城市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规划和建设了新行政中心。以城市新行政中心为吸引点,其周边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能够带动新区发展的核心片区,即新行政中心
近年来,西安的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建筑立体绿化因其特有的生态效应以及对城市热岛现象的改善,越来越受
目前,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而近日各地出现的严重的雾霾天气,也再一次让我们意识到“低碳”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城市作为高能耗
空间句法轴线地图模型为研究城市空间提供了一种量化分析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其在实际计算中只考虑了人的选择行为而忽略了街区内的人流量。由于中国城市的组织方式不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轨道交通的持续发展促使城市结构以地铁为核心向近郊或远郊辐射延伸。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客运方式,地铁串联起市区内若干经济社会活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是一项恢宏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