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地表水资源影响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rain9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除了极地气候范围不断萎缩外,其他气候类型基本上都呈较显著扩张趋势。然而,相关研究多以面积等相关指标进行探索,缺乏对气候本身空间异质性的认识,也包括我国特有的高寒气候。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再分析和气候模型资料,从空间形态角度出发将全球气候空间变化与景观生态指标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全球气候景观格局,并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探索。同时,基于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快速演变的背景,重点探索其地表水资源变化,了解其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剖析高原气候与地表水资源之间响应。本文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将气候变化与景观生态学有机结合,基于区域尺度上气候类型的面积变化,利用SD指数表征了全球陆地主要气候区的分散变化,构建了全球气候景观格局评价体系,揭示了全球气候斑块有一个清晰的聚集过程,同时伴随着气候多样性的明显下降。(2)探索了未来高排放情景下全球气候景观格局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1901-2095年间,全球气候区景观格局的斑块聚集效应显著增加,热带,干旱,温带和寒带气候出现显著的斑块聚集效应,而极地气候带则表现为破碎化特征。同时,全球气候景观格局的结构变化具有从高纬度到低纬度的纬度地带性变化趋势,不同时期的标准差椭圆的空间分布也趋于聚集。(3)使用香农(SHDI)和希普森(SIDI)多样性指数对全球气候的异质性进行了有效探索。从1901年到2095年,全球气候多样性趋于下降。随着RCP2.6~RCP8.5辐射强迫的增强,SHDI多样性指数和SIDI多样性指数的下降趋势加剧。敏感性实验指出温度对气候异质性影响明显大于降水。气候异质性变化具有重要的潜在生态学意义,随着气候异质性下降,对应的生态地理区域也将发生变化,物种可能面临越来越大的灭绝风险。(4)不同时空尺度的气候变化的探索,有助于强化对气候本身变化更深的认识。从1961到2014,我国高寒气候区,即青藏高原气候类型变化也趋于加速,主要气候类型的累积面积变化以0.086%/y的速率显著上升。主要气候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干旱气候、温带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变化率分别为0.021%/y、0.007%/y和0.177%/y,而高山极地气候的下降明显,为-0.206%/y。敏感性结果显示温度是青藏高原高寒气候类型演变的主要驱动力。(5)青藏高原湿地景观所占整个高原面积较小,空间上较为分散,然而其空间异质性较为强烈。基于气候水平衡概念,的研究结果有效表征了青藏高原地表整体上趋于湿润化,尤其自1995年以来,高原中西部气候区湿润化趋势较其他地区显著。各流域冰川基本上都呈下降趋势,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黄河源区和高亚洲印度河流域下降最为明显,高原内陆源区冰川退缩同样明显,约9.5%。1995年之后,青藏高原湖泊的数量和面积总体呈现出持续增加趋势,集中于青藏高原内陆地区。高原内陆湖泊面积显著增长与高原积雪深度下降存在明显响应,主要集中于唐古拉山北部,遵循山体东南西北走势,表明积雪深度的快速下降可能对高原湖泊进行了有效补给。1990-2000年高原水资源储量快速下降,而2000年之后水资源储量趋于平稳,整体上呈“北升南降”空间特征。从大气环流角度来看,青藏高原干湿季不同的大气湿度及风速风向差异巨大,其可能是诱发青藏高原地表水资源变化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离散纵标法作为经典的确定论输运求解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核装置的屏蔽计算。随着核装置几何结构和设计方案愈加复杂,数值模拟需要更加精确地描述物理模型,深穿透问题的极大计算量使得计算资源和模拟效率面临挑战。同时,深穿透问题中的空间强非均匀性和角度强各向异性效应不容忽视,材料介质的非均匀分布造成角通量密度在空间上出现不光滑甚至不连续,穿透距离增加使得通量密度和散射源项的各向异性程度不断加剧,输运求解的离散误差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在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方面具有重大潜力。近年来,液体分频太阳能聚光光伏光热(CPV/T)技术由于能同时获得电能和热能而备受关注。而将纳米流体分频技术应用于分频PV/T系统是一种高效、可控并具有较好前景的技术方案,其从本质上实现了光伏部分与光热部分的热解耦,同时也获得比传统CPV/T系统更高品位的热能,实现了全光谱高效利用,进而提升了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效率。本文以分频
在压水堆核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知道不同能量(10-5eV~10MeV)的中子和各种材料相互作用的微观截面及相关参数,而这部分参数主要存放在多群数据库中。因此,多群截面数据的精度,对最终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大影响。目前,主要通过截面处理程序NJOY读取评价核数据库中的连续点截面数据,根据不同的核设计需求生成对应的多群截面库。为了提高计算效率,NJOY程序引入了一个典型问题的权重谱,并采用简化的中子输运方
近年来,航天热控、新能源利用、相变储能和强化传热等领域对冷凝和沸腾传热特性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特别是随着新材料和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围绕微尺度下流体换热特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伴随流体尺度的降低,影响流体运动及换热的机理发生显著改变,产生了诸多新现象、新规律和新机理,有待深入研究。由于分子动力学方法能够从分子层面上研究粒子间的复杂相互作用,逐渐成为了微尺度下流体换热及相变的主要研究方法
超临界流体(SCF)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其流动传热特性对工程设计十分重要。例如,传热恶化会导致材料壁温严重超温,换热器大压降会导致循环效率降低,以及流动不稳定会引起设备热疲劳破坏或传热变差等。但由于SCF物理微观和宏观行为机理尚不清晰,所以相关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按照传统热力学思路,SCF是均匀的单相流体,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当穿过Widom线(WL)时,其在微观和宏观上均存在类气和类液之间
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系统具有设备少、热惯性小、运行灵活以及效率优势等特点,已被考虑广泛应用于核电、高温光热发电和燃煤发电等能源领域。作为能量输运介质,超临界CO2流动传热问题对于超临界CO2动力循环换热设备的设计及运行至关重要。目前,根据超临界单相流体假设提出的浮升力效应和流动加速效应并不能完全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超临界传热现象。对于超临界流体传热机理,特别是传热恶化的原因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通过R
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对能量生产、传递、转换、存储和消费全过程的有机协调,优化整合热能、电力、天然气等多种形式能源,实现不同类型能量的耦合协同互补与梯级高效利用。综合能源系统可满足用户的多元化用能需求,并且具有高效、环保、经济、可靠和灵活等特点,是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供能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综合能源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方面仍存在许多科学难题需要开展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楼宇型与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
快堆中心测量柱用于为堆内测量设备和控制棒驱动机构提供保护,其完整性与反应堆安全紧密关联。中心测量柱位于堆芯出口上方500mm处,长期受到冷却剂(液钠)的温度影响。在快堆正常运行时,中心测量柱保持高温状态;但当反应堆紧急停堆时,功率的骤然衰减使得堆芯出口温度迅速下降,进而造成中心测量柱表面温度快速降低,产生热冲击现象。严重的热冲击可能使中心测量柱产生热疲劳甚至失效,是快堆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为了保护中
中国洪灾最集中频繁的区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其中,又以荆江河段受洪灾威胁最为严重,在特大洪水发生时避免荆江河段出现毁灭性灾害是长江防洪的重中之重。三峡工程能直接控制荆江河段95%以上的洪水来量,在保证中下游防洪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三峡大坝建成以来,长江上游又陆续兴建了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一大批防洪库容大、调节能力强的大型水库,极大地
离心压气机是微型燃气机轮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其中非稳定流动的存在是阻碍离心压气机高效和安全运行的重要根源。根据失速发生位置的不同,离心压气机失稳现象主要包括叶轮失速和扩压器失速,并且由于扩压器失速引起的压力波动幅值大于叶轮失速而可能带来更强的危害。无叶扩压器由于结构简单、稳定运行范围宽广、生产成本低廉而被广泛使用,但对于其内三维复杂非定常流动规律的研究,尤其是不同宽度比、入流条件下的流场失稳机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