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压气机无叶扩压器旋转失速诱发机理及能量损失机制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tian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心压气机是微型燃气机轮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其中非稳定流动的存在是阻碍离心压气机高效和安全运行的重要根源。根据失速发生位置的不同,离心压气机失稳现象主要包括叶轮失速和扩压器失速,并且由于扩压器失速引起的压力波动幅值大于叶轮失速而可能带来更强的危害。无叶扩压器由于结构简单、稳定运行范围宽广、生产成本低廉而被广泛使用,但对于其内三维复杂非定常流动规律的研究,尤其是不同宽度比、入流条件下的流场失稳机制,及能量损失与失速诱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尚未明晰。因此,本文开展离心压气机无叶扩压器稳定性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和完善人们对离心压气机失稳机制的规律性认识,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同时有助于形成先进的扩压器设计及调控技术,对离心压气机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以带有无叶扩压器的离心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理论建模、实验测试与数值模拟方法对离心压气机无叶扩压器旋转失速的诱发机理及能量损失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基于特征值方法构建了无叶扩压器无粘三维稳定性模型,开展了离心压气机定常与非定常流场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分别验证了稳定性模型与数值计算的准确性;基于数值模拟与稳定性模型分析,分别揭示了窄无叶扩压器与宽无叶扩压器在非对称入流条件下的失速机理;基于网格映射技术,构建了适用于非平行壁面的无叶扩压器稳定性模型,并采用动力学模态分解方法,研究了非平行壁面对无叶扩压器失稳的影响规律;基于场协同分析,建立了无叶扩压器能量损失与失速机理之间的关联性。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特征值方法构建了无叶扩压器无粘三维稳定性模型,并开展了离心压气机无叶扩压器失速过程的非定常数值模拟,通过实验分别验证了稳定性模型与数值计算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近失速工况下无叶扩压器入口射流尾流结构显著减弱,回流区域相比设计工况下显著增大,并且主要集中于扩压器轮毂面,靠近轮毂侧流动分离现象是造成该离心压气机无叶扩压器失速的主要诱发原因。(2)揭示了轴向非对称入流条件下离心压气机宽、窄无叶扩压器的失速诱发机理。对于给定非对称入流条件的孤立窄无叶扩压器,上游速度分布对入口附近不稳定扰动的分布影响较为显著,同时窄无叶扩压器内存在强烈的出口回流扰动。对于给定非对称入流条件的孤立宽无叶扩压器,近入口壁面与出口壁面的流动分离导致了速度扰动的产生与放大。(3)获得了非平行壁面对离心压气机无叶扩压器失稳的影响规律。不同轮缘壁面造型不仅对无叶扩压器的气动性能产生显著影响,而且会改变失速诱发的关键空间位置与失速机理。对平行壁面扩压器,扩压器出口附近的回流与近壁流动分离是其失速产生的主要因素。对进口折线无叶扩压器,失速的主要诱因是轮毂侧的近壁流动分离现象。对等面积壁面无叶扩压器出口回流和近壁分离都得到了有效抑制,进口处的局部回流是导致失速产生的主要因素。(4)基于场协同理论,揭示了无叶扩压器能量损失与失速诱发机理的关联性。基于离心压气机一维能量损失预测模型,通过构建衡量各项损失对于压气机总压比贡献的权重系数,发现从设计工况到近失速工况摩擦损失和二次损失的影响逐渐减小,而扩散损失的影响逐渐增大;虽然二次流和扩散过程都会导致扩压器内边界层的分离,但在大宽度比、小入流角的无叶扩压器内,由于强烈的扩散效应而引起的动量损失对流动不稳定性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水库移民是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而产生的非自愿移民。随着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推进,我国水库移民的人数目前已经达到2502万人次,该群体数量庞大,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社会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域发展不均衡的农村地区,水库移民家庭普遍存在生产资本薄弱、生产效率低下、生计能力匮乏等问题。受非自愿搬迁安置的影响,水库移民家庭经历局部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与社会经济转型的双重作用,其生计活动被迫停滞或终止,生计资产受到
离散纵标法作为经典的确定论输运求解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核装置的屏蔽计算。随着核装置几何结构和设计方案愈加复杂,数值模拟需要更加精确地描述物理模型,深穿透问题的极大计算量使得计算资源和模拟效率面临挑战。同时,深穿透问题中的空间强非均匀性和角度强各向异性效应不容忽视,材料介质的非均匀分布造成角通量密度在空间上出现不光滑甚至不连续,穿透距离增加使得通量密度和散射源项的各向异性程度不断加剧,输运求解的离散误差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在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方面具有重大潜力。近年来,液体分频太阳能聚光光伏光热(CPV/T)技术由于能同时获得电能和热能而备受关注。而将纳米流体分频技术应用于分频PV/T系统是一种高效、可控并具有较好前景的技术方案,其从本质上实现了光伏部分与光热部分的热解耦,同时也获得比传统CPV/T系统更高品位的热能,实现了全光谱高效利用,进而提升了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效率。本文以分频
在压水堆核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知道不同能量(10-5eV~10MeV)的中子和各种材料相互作用的微观截面及相关参数,而这部分参数主要存放在多群数据库中。因此,多群截面数据的精度,对最终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大影响。目前,主要通过截面处理程序NJOY读取评价核数据库中的连续点截面数据,根据不同的核设计需求生成对应的多群截面库。为了提高计算效率,NJOY程序引入了一个典型问题的权重谱,并采用简化的中子输运方
近年来,航天热控、新能源利用、相变储能和强化传热等领域对冷凝和沸腾传热特性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特别是随着新材料和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围绕微尺度下流体换热特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伴随流体尺度的降低,影响流体运动及换热的机理发生显著改变,产生了诸多新现象、新规律和新机理,有待深入研究。由于分子动力学方法能够从分子层面上研究粒子间的复杂相互作用,逐渐成为了微尺度下流体换热及相变的主要研究方法
超临界流体(SCF)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其流动传热特性对工程设计十分重要。例如,传热恶化会导致材料壁温严重超温,换热器大压降会导致循环效率降低,以及流动不稳定会引起设备热疲劳破坏或传热变差等。但由于SCF物理微观和宏观行为机理尚不清晰,所以相关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按照传统热力学思路,SCF是均匀的单相流体,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当穿过Widom线(WL)时,其在微观和宏观上均存在类气和类液之间
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系统具有设备少、热惯性小、运行灵活以及效率优势等特点,已被考虑广泛应用于核电、高温光热发电和燃煤发电等能源领域。作为能量输运介质,超临界CO2流动传热问题对于超临界CO2动力循环换热设备的设计及运行至关重要。目前,根据超临界单相流体假设提出的浮升力效应和流动加速效应并不能完全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超临界传热现象。对于超临界流体传热机理,特别是传热恶化的原因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通过R
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对能量生产、传递、转换、存储和消费全过程的有机协调,优化整合热能、电力、天然气等多种形式能源,实现不同类型能量的耦合协同互补与梯级高效利用。综合能源系统可满足用户的多元化用能需求,并且具有高效、环保、经济、可靠和灵活等特点,是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供能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综合能源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方面仍存在许多科学难题需要开展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楼宇型与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
快堆中心测量柱用于为堆内测量设备和控制棒驱动机构提供保护,其完整性与反应堆安全紧密关联。中心测量柱位于堆芯出口上方500mm处,长期受到冷却剂(液钠)的温度影响。在快堆正常运行时,中心测量柱保持高温状态;但当反应堆紧急停堆时,功率的骤然衰减使得堆芯出口温度迅速下降,进而造成中心测量柱表面温度快速降低,产生热冲击现象。严重的热冲击可能使中心测量柱产生热疲劳甚至失效,是快堆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为了保护中
中国洪灾最集中频繁的区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其中,又以荆江河段受洪灾威胁最为严重,在特大洪水发生时避免荆江河段出现毁灭性灾害是长江防洪的重中之重。三峡工程能直接控制荆江河段95%以上的洪水来量,在保证中下游防洪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三峡大坝建成以来,长江上游又陆续兴建了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一大批防洪库容大、调节能力强的大型水库,极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