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对劳动力集聚效应明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这些人群很难进入正规就业途径,因此“投入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流动设摊经营活动便成为了不少人的选择。流动摊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贫困人口的人数,增加了部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同时也给部分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其在城市环境、商业秩序、食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加强对于流动摊贩的治理,成为各级政府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但虽经多年实践,治理层面仍然存在各种问题,甚至暴力冲突、野蛮执法等仍有发生。为进一步探索城市流动摊贩治理之策,笔者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了我国自古代到目前流动摊贩治理的发展历程,同时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的成功模式,为探索分析流动摊贩治理成功模式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通过深入访谈等方法对上海市A区流动摊贩治理进行了深入剖析,特别注重分析在《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出台后,执法力量下沉、网格化中心建设等背景下,流动摊贩治理过程中有益的做法和经验,以及其中存在的不足。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笔者提炼出完善法律法规、营造文明执法环境、构建多元治理、业务流程再造、规范合同外包和分类分区治理等方式来改善和完善城市流动摊贩治理。本文结论的获得主要是基于对上海市A区流动摊贩治理现实情况,尚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方法可以在其他城市进行有效推广。尤其是上海市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政策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要真正实现流动摊贩的有效治理,各级政府下定决心进行政策层面和机制层面创新是其必要条件。由于本文主要关注现实层面的治理难题的解决,对于理论层面的创新略显不足。再者,城市流动摊贩治理不仅仅涉及到公共管理层面的问题,同时需要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专业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