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任务下条件推理概率模型与启发式系统融合的实证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hant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历史上最古老的问题之一,就是人脑究竟是平行加工还是序列加工的问题,这同时也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问题之一。认知心理学家Newell和Simon提出的信息加工理论是序列加工的代表,而上世纪80年代复兴的联结主义观点则支持平行加工过程。解决这二者矛盾的办法之一,就是认为这两种加工过程并存于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中。而该理论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科学心理学建立以后,James (1890/1950), Piaget (1926), Vygotsky (1934/1987), Neisser (1963),以及Johnson-Laird(1983)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近年来,对人类行为的双重加工系统解释涉及认知和社会心理学领域。在认知领域中,对在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推理、决策、和社会判断、以及周边领域,如学习和记忆,思维哲学以及进化心理学等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推理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最开始的争论起源于人们推理行为中的不合理表现,对于这些不合逻辑的推理错误,传统的模型理论难以提出解释。于是研究者们纷纷转向了新的模型探索。其中就有Oaksford(2000)发展的条件推理的概率模型(a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model of conditional inference)。该模型对“否定结论偏见”做出了新的解释,并发展了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人类条件推理具有显著的概率成分”这一观点。他在进行了一系列实证性研究之后,提出了“高概率结论效应”(High-probability conclusion effect)的概念。指的是推理者更愿意认同结论概率高于前提概率的推理形式。双重加工系统支持者们为了解决模型理论和模型理论的冲突,开始假设系统一和系统二分别遵循不同的规律,其中快速简约的系统一可能遵循的是概率模型,而费时严密的系统二遵循的是模型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研究试图为系统一基于概率模型而运行这一假设提供实验证据。本研究在Oaksford的验证条件推理极性偏见实验的基础上,引入了双重任务模式,根据系统一的资源节约性与概率模型的极性效应,实验一提出并验证了以下假设:假设1:从总体上看,具有高概率结论的推理可以获得比低概率结论推理更多的认可。假设2:从推理形式自变量看,四种推理形式中,具有高概率结论的推理可以获得比低概率结论推理更多的认可。研究一一般性地检验了在工作记忆资源被占用的情况下,高概率结论效应出现的情况,结果发现了较为明显的高概率结论效应,验证了以上假设。而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次级任务,进一步考察了只占用语音环的情况下,被试的判断依然是否会出现高概率结论效应,结果证实了这一假设。从而为系统一和概率模型的融合提供了更为具体充分的证据。
其他文献
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体所消耗认知资源的总量,具体而言,是指在一定任务环境的认知活动中,个体加工信息时,认知结构(主要是指工作记忆)付出的心理
自我意识情绪是一种复合情绪,也被称为自我评价情绪,它是建立在“自我”之上的一种重要情绪,对个体的健康、幸福、生产力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自豪作为唯一具有正性情绪
对一般阅读者和快速阅读者阅读时的眼动特征的比较研究发现,快速阅读者有词的跳读现象。词的跳读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跳过一个或多个词的现象,跳读率是考察阅读中眼动的一
人类具有很强的面孔识别能力,这一现象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现今的研究者认为面孔识别的特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在对面孔加工上有其特异性。其二,在与其他物体竞
学位
公正自古以来就被作为一种道德评价标准出现在人类生活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的公正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高考招生的不公正、学生择校的不公正、东
学位
目的:探讨身体活动能力与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初步研究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不借助感觉统合器材)的实验干预验证体育活动是否能增强儿童的感觉
视觉选择性注意是人们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接触到的纷繁复杂的外界信息进行筛选的有效途径,它使人们不断优化信息加工过程,确保有利信息得到更多指向和集中并为自己所用。从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以城市教师为主,关于乡村教师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以河南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