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釋氏要覽》是北宋高僧道誠編撰的一部小型佛教類書,是繼唐道世《法苑珠林》、宋義楚《釋氏六帖》、宋贊甯《大宋僧史略》等佛教類書之後的又一部珍品,內容主要涉及一些佛教基本常識,後世將它與南宋法雲的《翻譯名義集》、明代圓瀞的《教乘法數》合稱為“佛學三書”,為初入法門者的必讀之作。該書在分門別類地介紹佛教名物制度和修行生活方面的事項及名詞術語的同時,廣徵博引。所引古籍涉及經、史、子、集各部,內容涵蓋了宗教、哲學、文化、語言等諸多領域,保存了當時有關佛教制度、寺院儀則、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其中對一些亡佚古籍的徵引,更是片羽吉光,對佛學、語言學、文化學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所以對本書引書的專門研究,無論是在語言學、文獻學方面還是在古籍整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和貢獻。《釋氏要覽》共引書303種,凡1337例。包括內典和外典之儒家道家經典著作及字書等。就引書目的來看,主要為釋義。就徵引形式來看,有單引原文、單引注文、引原文和注文三種。就引書內容來看,與今本比較,文字有同有異,其差異主要表現為異文、借用、轉釋、訛誤等,其中轉釋主要包括意引、同義換釋、訓詁體例的轉換等,訛誤主要包括文字上的訛、脫、衍及以甲書為乙書等。根據麗藏本《釋氏要覽》,通過語料庫語言學、語言學與文獻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研究材料進行全面整理,建立語料庫。在語料庫基礎之上,對《釋氏要覽》的引書進行整理挖掘,歸納其引書的總量、種類、引書書名的表示方法與形式特點,並通過對《釋氏要覽》引書與今傳本內容的逐條比勘,發現異同,揭示其在語言學及校勘、輯佚、訓詁等文獻學方面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