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身处多种文化背景的人经历着身份认同的危机,面临新的身份建构的挑战。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间”和“杂糅”学说,为当今许多“跨文化写作”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身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阐释空间。 澳大利亚作家尼古拉斯·周思在写作中担任着中外文明交流的使者,他的“跨文化”作品《长安街》和《红线》探讨了由于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契合而引发的身份主题的思考,展现了他对身份建构方面的创新探索。作者的曾祖父及祖父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作者亲历中国的经历,使得作者身处东西两种文化之中,这一身份反过来对其小说创作有重大影响。 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前言,主体三章,结论。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周思的生平、本文涉及的两部小说《长安街》和《红线》、国内外对这两部小说的研究综述、本文所应用的理论以及文章结构;第一章结合霍米·巴巴的杂糅理论分析两部小说中出现的中国人和澳大利亚人的身份建构问题;第二章从题目和内容两个方面阐述了两部作品的一个主要特点——文化的杂糅现象;第三章将“第三空间”具体化,论述了作品中人物对“第三空间”的寻求;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该论文旨在通过分析尼古拉斯·周思作品中的人物身份建构问题来深化小说中跨文化交流的主题以及为其他学者研究周思及其作品提供一个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