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回归自我—《黎明之屋》的生态解读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1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批评理论的发端与全球化的两个重大危机相关,其一是当今世界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危机,其二是人类精神生态危机。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与自然的对立、疏离最终造成人与自我的疏离。生态批评提倡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回归自然感受生命大地的精神复归方式。印第安人敬畏自然的朴素自然观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的生态智慧值得人类深思与学习。因此,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司各特·莫马戴的《黎明之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司各特·莫马戴生于、长于印第安保留地,被认为是最成功的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他的作品深受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影响,传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关怀。他的小说《黎明之屋》获得了1969年普利策文学奖,标志着美国印第安文学复兴的开始。国内外学者从多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来分析阐释《黎明之屋》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从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角度分析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自然与自我的密切联系。  本论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章“引言”部分扼要介绍了司各特·莫马戴的生平及创作,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独特的生活对其生态思想的影响,其次是对司各特·莫马戴小说《黎明之屋》的简要介绍,再者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这一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司各特·莫马戴《黎明之屋》的评论、研究成果和现状,透视了《黎明之屋》中对印第安人的文化身份、印第安文化传统、自然、大地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  第三章介绍了生态批评理论产生的背景、发展和国内外主要代表人物的生态思想,着重介绍了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以及生态批评的三分法,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并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批评的重要范畴。  第四章是基于生态批评理论来分析司各特·莫马戴《黎明之屋》中的生态思想。首先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印第安传统文化分析了司各特·莫马戴生态思想的来源;然后通过分析小说中印第安人与自然界万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来阐释司各特·莫马戴的自然生态思想,同时通过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遭遇和经历来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着重阐释司各特·莫马戴的精神生态思想:自然是人的精神家园,回归自然就是回归自我。  第五章结论部分总结了司各特·莫马戴《黎明之屋》中的自然生态思想和精神生态思想,最后指出在当今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应该思考和借鉴印第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从思想上摆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序位,拥抱自然、回归自然,回归自我才是人类和谐发展的真正归属。
其他文献
翻译是一项古老的活动,世界上有记载的翻译活动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翻译史。译者对人类文明的交流传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
词汇在语言学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与语法相比,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人们长期以来忽视了词汇的教和学。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词汇研究又重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它
在二语/外语教学法中,“形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二语/外语课堂教学大力倡导交际法教学,显著改善了学习者使用英语的流
厄普代克是美国的小说家、短篇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和儿童文学作家。在其一生的创作生涯中,细腻的洞察力和文章的准确表意是他的作品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追溯到神话和圣经中的
自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自译活动贯穿了张爱玲的整个写作生涯。作为自译者的张爱玲,其身份具有特殊性:作者和译者的身份时而分离,时而融合,呈现出亦分亦合的特点。文本结合勒
在美国文坛,凯特·肖邦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杰出而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她曾发表了两篇短篇小说集《河湾人》和《阿卡迪亚之夜》,这两本小说集奠定了她
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大文豪,不管在英国还是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望,而其著名的悲剧代表作《哈姆雷特》更是很受关注。《赵氏孤儿》是我国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创作的著名戏剧之一,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