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具有158年悠久历史的雷曼兄弟破产倒闭,普遍的观点认为内部控制的失灵、风险管理失效是其“基业终结”的根源所在。在我国,虽然没有明显的金融危机发生,也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银行倒闭现象。然而,面对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我国银行业不安全因素仍然大量存在。 金融危机之后,理论界、实务界纷纷提出加强银行外部监管的要求。国际的监管机构巴塞尔委员会、我国的银监会相继出台了新的银行监管规章制度,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稳健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领会这些规章制度的精神可以发现,监管层对银行业实现稳健经营的根本要求在于构建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防范危机、化解风险的根本保证。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改革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内部控制环境薄弱、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不足、控制程序不完善、信息技术落后、内部审计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等问题,表明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先天不足。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更加严格的外部监管。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适应新环境、满足监管层要求的根本举措。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定性分析、案例研究、归纳演绎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回顾了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概括了我国内部控制最新的制度规定,并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然后阐述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现状并结合案例来具体地审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缺陷;结合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笔者剖析了此次危机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的外部影响;最后结合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缺陷和外部监管的新要求提出了构建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