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移动设备软硬件功能的不断升级,其能够承载的个人隐私信息远超传统互联网时代。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已达8.54亿人,伴随着移动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庞大的手机网民基使得让智能手机应用不当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的问题愈来愈被大众重视。针对个人隐私信息管理的问题,国外学界有学者提出了设置隐私交换中介机构,用简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隐私协议方便个人能自主选择配置,把隐私主动权让渡给用户。还有针对隐私操作相关的研究证明了:规范的隐私控制与体验良好的操作设计界面让用户对企业更加信任,也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国内学者从加强立法、行业生态自律、协议规范指导、企业内部优化建议等多维度进行了研究,并给予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本文的深入研究也是在国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国内APP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隐私协议,协议内容不完整与不符合规范。近几年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正逐步好转,且取得了一定成效。针对十个行业共计100款APP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相关APP的隐私协议透明度有显著提高(从2017的41.1分提升到2018年的73.93分)。但结合不同机构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用户主动了解并认真阅读隐私协议的人数占比数依然处于较低水平(3.6%-15.8%)。此类人群数量的占比直接影响了用户知情同意权的有效落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前人研究,以优化企业APP隐私操作为切入点,深入用户与APP的交互场景,对用户行为与诉求进行调研,针对用户的实际操作习惯进行分析,结合法律相关规范进行简化设计,把用户需要了解信息以简明易懂的形式呈现并进行实践研究。致力于将那些愿意阅读但因隐私协议设计问题,无法快速有效理解其核心内容的用户(附录B调研结果:此类人群占比约27%),尽可能转变为能够轻松理解并愿意主动阅读隐私协议的群体。最终找到了一条验证可行、符合相关法律规范的低成本隐私操作优化方案。具体按四个步骤展开:第一步,对知名公司旗下APP:滴滴出行、微信、淘宝与抖音的隐私协议规范性进行分析,其设计基本符合法律规范,且淘宝的隐私政策透明度在2018年底就获得非常优秀的评分。2019年腾讯公司旗下的企鹅智库对一万七千多名用户进行调研的数据显示:用户对于隐私协议的认真阅读比例仅为3.6%。主流APP隐私政策的透明度大幅提升的情况下,认真阅读的用户比例依然如此之低。有必要对此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第二步,通过针对用户APP隐私操作的问卷调研及对隐私安全相关报道的网络用户评论的采集,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用户在隐私操作中的真实行为情况与考虑因素,从用户角度提炼出她们关心的与APP相关的隐私安全要素:1.要有明确提醒;2.最小必要权限收集信息;3.信息管理个人可控;4.授权权限不被滥用;5.协议内容简单易懂、文字少。第三步,因微信APP覆盖用户数高达11.5亿,选取其《微信隐私保护指引》作为研究对象,相较其他APP更具普适意义。本次优化设计方案结合第二步中分析出的要素,以简明的图表形式重新设计并呈现《微信隐私保护指引》的核心内容,并安排后续针对此优化方案的用户调研。设定调研的目标为:提升50%愿意阅读隐私协议且能够读懂隐私协议的用户人数。第四步,针对设计方案对目标人群进行问卷与访谈调研,评估方案是否有效。方案实施结果为设计目标达成,提升目标人群数量60%。基于实践结果,简洁的隐私授权可视化图表可以有效降低隐私协议的阅读与理解难度,从而提升方案目标人群数量占比。第五步,围绕APP隐私协议的全部操作流程,梳理了用户行为思考决策路径,并进行了全流程的隐私操作优化设计。此设计弥补了单纯隐私协议优化设计的缺陷,结合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致力于提升隐私操作的规范与流程,进而有助于提升用户对于企业的信任感。总体来看,本研究为企业提供了可落地的APP网络个人隐私保护操作管理实施方案作为借鉴,也为法律规范无法解决的社会现实难题(知情同意权的有效落地)找到一条可行的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