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室内外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烹饪过程产生的颗粒物是室内最为典型的污染源之一,研究烹饪油烟的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有着重要意义。论文采用实验的方法,从数量浓度与粒径分布的角度,对不同食用油、不同湿度、不同加热功率、不同通风情况、不同食材以及烹饪方式下呼吸区内的颗粒物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及葵花籽油等五种常见食用油在800W加热功率条件下产生固体微粒的数量浓度及粒径分布。结果表明,颗粒物数量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食用油发烟点与其颗粒物排放量有着紧密联系;各食用油产生的颗粒物在粒径分布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了相对湿度对颗粒物浓度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食用油加热过程中,相对湿度对颗粒物数量浓度及粒径分布影响不大;在冷却过程中,当相对湿度增加至80%时,相对湿度对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及粒径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研究了加热功率对颗粒物浓度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加热功率会产生更高浓度的颗粒物,并且更容易产生大粒径颗粒物。研究了通风情况对颗粒物浓度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风系统可以有效降低颗粒物数量浓度,在通风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各粒径段内颗粒物数量浓度的衰减速率趋于一致。研究了食材及烹饪方式对颗粒物浓度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煮的烹饪方式下,无论食材本身还是食材形状,都无法对颗粒物的浓度或粒径分布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本次测试中PM0.3、PM0.5及PM1.0的浓度体现出了明显的周期性规律,这说明在煮的烹饪方式下,烹饪过程本身可能很难产生高浓度的大粒径颗粒。在油煎的烹饪方式下:脂肪类物质产生了最高浓度的颗粒物,蛋白质类次之,糖类物质产生了最低浓度的颗粒物;食材形状也是颗粒物数量浓度的影响因素;含水量较大的食材下会释放出更多大粒径颗粒;糖类物质可能不是产生颗粒物的原因;食材形状只能对颗粒物浓度产生影响,但不能影响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在考虑食材对颗粒物数量浓度造成的影响时,不能仅从食材角度进行分析,需要考虑具体的烹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