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伤寒沙门氏菌脂多糖与CD209结合促进感染和播散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faweawr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S.T)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可引起人和动物的胃肠炎到全身感染等传染病。鼠伤寒沙门氏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由于宿主和血清型的不同,导致各种食物和水源性疾病。根据它们的生化和基因组特性被分为六个亚种。迄今为止,肠道沙门氏菌包括2600多种血清型,其中大多数能够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植物和动物宿主[1]。食物中毒事件中最多的就是沙门氏菌污染,因此沙门氏菌是公众健康的重大威胁。鼠伤寒沙门氏菌可以穿透宿主粘膜表面并促发系统性扩散。然而,这个细菌传播的分子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几十年来,人们已经接受沙门氏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ype three secretion system,T3SS)进入细胞。目前,鼠伤寒沙门氏菌的五个毒力岛(Salmonella pathogenicity island,SPI):SPI-1、SPI-2、SPI-3、SPI-4、SPI-5,研究得比较清楚。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其他毒力基因或毒力因子如pSLT毒力质粒、黏附素、鞭毛和生物膜也有助于其在宿主体内生存和繁殖[2]。一项研究表明,通过使用其核心脂多糖(Core lipopolysaccharide,LOS)作为配体,鼠伤寒沙门氏菌能够结合人CD209(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209,DC-SIGN)而CD209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中作为受体,能通过劫持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来促进病毒的传播[3]。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37℃生长的鼠伤寒沙门氏菌与CD209相互作用,侵袭APC并传播到小鼠的局部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此外我们发现LPS上O抗原表达以及加入甘露寡能够降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播散和传染性。  主要结果如下:  1、派氏淋巴结在沙门氏菌播散中的作用不是必需的。  通过灌胃感染途径给予鼠伤寒沙门氏菌至野生型和Ltβr-/-小鼠(派氏淋巴结缺失)。在派氏淋巴结缺乏的小鼠中,沙门氏菌播散到肝脏和脾脏的细菌数量并没有减少,派氏淋巴结在沙门氏菌播散中的作用不是必需的。  2、鼠伤寒沙门氏菌的O抗原与温度有关  分别在26℃和37℃下培养的转入PAY100.1和PBR322质粒的沙门氏菌(记录为ST、ST-O+)进行侵袭实验,结果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鼠伤寒沙门氏菌后(ST-GFP和ST-GFP-O+)记录为,用流式细胞术检测O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26℃下ST-GFP和ST-GFP-O+的荧光强度没有差别,O抗原都表达,在37℃下ST-GFP-O+荧光强度大于ST-GFP,即37℃鼠伤寒沙门氏菌的O抗原表达被抑制。  3.CD209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受体  结果显示在CHO细胞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在26℃下的侵袭的菌量高于37℃下的侵袭的菌量,这证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侵袭力确实与温度相关;在CHO-SIGN R1细胞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在不同温度下的菌量也不一致,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CHO细胞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侵袭力26℃下高于37℃,而在CHO-SIGN R1细胞中37℃要高于26℃,因此我们可以知道CD209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受体。  4、O抗原的表达使鼠伤寒沙门氏菌致病性减弱  从感染小鼠的生存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出,ST PBR322生存期较短,存活率更低,而ST PAY100.1的存活率相对ST PBR322更高,即沙门氏菌感染小鼠后,O抗原继续表达的沙门氏菌的致病性相比O抗原被抑制的沙门氏菌有所降低。所以,从这个结果显示O抗原的抑制使沙门氏菌致病性增强。  用ST PAY100.1和ST PBR322细菌通过口胃途径感染小鼠。然后采集肝脏和脾脏并均一化。通过计算菌落数计算细菌向不同器官的播散率。从脾脏和肝脏中分离到比ST PAY100.1细菌更高数量的ST PBR322。外源性O抗原的表达抑制了鼠伤寒沙门氏菌扩散到脾脏和肝脏的能力。与ST PBR322感染的小鼠相比,ST PAY100.1表现出较小程度的肝肿大和脾肿大。通过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器官中的细菌负荷量。结果表明可以看出从脾脏和肝脏和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s,MLN)中分离的细菌量ST PBR322比ST PAY100.1更高,因此说明O抗原的表达抑制了沙门氏菌在体内的播散。  5、Core LPS与CD209结合促进沙门氏菌的播散  有研究表明,甘露糖的结构与细菌的LPS结构类似,可以阻断core LPS和CD209的作用,我们通过用加入甘露糖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野生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分别感染小鼠,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加入了甘露糖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播散到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的菌量明显少于不加甘露糖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播散到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的菌量。通过这个抑制性实验我们可以知道该作用确实是CD209和DC-SIGN的特异性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语文学科作为高中教学阶段的基础课程,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随着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这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因此教师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多个角度和层面来理解文章的内涵,有效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当代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本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160-01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牌,它是一所学校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的产物,也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而学校文化中主要是人的文化,教师文化又决定着学生文化的形成,是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对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难以实现
期刊
目的:本实验从双歧杆菌抑制肠道前致癌物转化为致癌物,提高免疫功能的角度研究了双歧杆菌抗肿瘤的作用,为双歧杆菌防治肿瘤并发展成为生物反应调节剂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方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们也是持着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的态度进行诗歌的教学,诗歌表达的更多是意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韵味,也要求教师要进行适时的指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起劲,更乐意学习诗歌,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要强化小学生诗歌阅读教学,组织学生自主合作,适当引入游戏方式,提高教师诗歌修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分层作业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初中数学教学不例外。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分层作业教学,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使得不同的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进而能够有效的挖掘出学生们学习的潜能,从而促进了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并且还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本文旨在研究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必要性和意义,分析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类型,探讨初中数学分
【摘要】在高中阶段,对于理科生而言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高中物理难度相比初中有很大的提高,学习方法和内容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结合高中生在平时学习中的一些经验,针对高中物理学生学习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在学习中经常所犯错的几个地方,做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常见误区;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
【摘要】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满足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要求,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保证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推动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希望此次研究,能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164-02  作为一种新型的
【摘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实践能力,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达成这一目标,非一蹴而就能实现,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做到坚持不松懈、狠抓不松劲。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强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167-01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解开文章语意大门的一把钥匙。很多教师担心学生读不懂书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作为工程造价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建筑结构基础与钢筋算量两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分析课程的改革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改革后的内容和考核标准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够不断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基础;钢筋算量;教学改革  Teaching Reform of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and
【摘要】运用访谈法、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河北省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与保护中的现状及问题,最后,深入探寻实现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河北省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HB17TY004》。  【中图分类号】G812-F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