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基材料制备及对水相污染物吸附和荧光检测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ssdcsy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已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快速检测和有效去除对改善水环境质量和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纤维素是自然界最为丰富的生物质材料,具有无毒无污染、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优点。此外,纤维素表面富含大量的羟基,这一特性使得纤维素具有较多的修饰反应位点,从而可以制备成多功能纤维素基体材料。因此,可以以纤维素材料为载体负载不同种类荧光探针,制备多种双功能型纤维素膜/凝胶基荧光传感器,并用于水体污染物的检测和去除,同时有效降低了传统传感器制备成本与潜在的环境毒性。基于此,本文设计了四种纤维素基材料,创新性地将荧光探针与吸附剂相结合,并探究其对水中污染物的检测和吸附一体化性能以及相关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负载零价铁的木屑纤维素吸附剂(S-ZVI)以探究纤维素基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制备的负载零价铁的纤维素不仅有效的减少了零价铁的团聚,提高了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同时降低了吸附剂的成本以及Fe3+的释放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平衡吸附数据表明,S-ZVI对砷离子和Cr(Ⅲ)的吸附遵循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可达111.37和197.24 mg/g。此外,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两种离子的吸附行为是化学吸附。同时,S-ZVI对砷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再生能力。光谱分析揭示吸附剂主要通过螯合、静电相互作用和氧化还原反应协同促进砷离子和Cr(Ⅲ)的吸附。(2)以羧甲基化纳米纤维素(C-CNC)为原料探索其发光特性,为后续水中污染物的检测和吸附一体化研究奠定基础。C-CNC在稀释溶液中几乎不发光,而在纳米悬浮液时展现出高的发射光谱,显示出典型的簇发光特性。C-CNC在固态和水溶液中的量子产率分别为7.8%和12.3%。为了进一步提高纤维素纳米材料的量子产率,以C-CNC为碳源通过水热法制备了氨基荧光碳点(CDs-NH2)。制备的CDs-NH2显示出了优异的发光特性,并对Cr(Ⅵ)表现出快速响应。随后,将氨基碳点(CDs-NH2)浸入聚乙烯亚胺(PEI)/羧甲基化纤维素(CMC)气凝胶网络中,构建了一种多孔荧光气凝胶(CPC气凝胶),用于同时检测和吸附Cr(Ⅵ)。实验证实,CPC气凝胶表现出优异的Cr(Ⅵ)传感性能以及良好的去除能力,并可以达到工业用水安全标准的水平。此外,CPC气凝胶可以在高通量下连续检测和去除Cr(Ⅵ)。该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具有可制备荧光传感器的性能,与纤维素基吸附剂结合可快速、有效地检测和去除Cr(Ⅵ)。(3)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以纤维素荧光碳点为能量供体,罗丹明作为能量受体通过酰胺反应来合成了比率型荧光探针(CDs-Rho),并用于水中Hg2+的检测。CDs-Rho探针对0-100μM范围内的Hg2+表现出灵敏的线性响应和优异的选择性,检测限为2.19×10-9M。随后,将CDs-Rho负载到纤维素水凝胶上制备了一种比率型荧光纤维素基水凝胶(CCR水凝胶)。制备的CCR水凝胶对Hg2+表现出良好的灵敏度和优异的吸附能力,去除效率约为95%,可以很好的满足污水排放要求。同时,净化后的水成功用于细胞培养和动物生长,显示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此外,使用水凝胶连续切片法制备的一系列含有CDs-Rho的纤维素基荧光水凝胶切片,促进了具有可控厚度的功能化水凝胶切片的大规模制造。该方法有望为构建生物相容性荧光水凝胶提供一个新概念,以用于检测和去除各种污染物。(4)基于上述研究,通过简单的替换探针分子利用芘-硼酸(PyB)和纤维素碳点(CDs)开发了一种新型比率荧光传感器,用于选择性检测氟离子(F-),证实了该研究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制备的CDs-PyB传感器对0到200 μM浓度范围内的F-呈线性响应(R2=0.996),检出限为5.9×10-5 M。同时,CDs-PyB对F-的检测具有优于其他阴离子的高选择性。随后,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制备了一种含有CDs-PyB的氨基改性纤维素膜(CPC膜),用于检测和去除F-。CPC膜传感器在检测F-方面展现出快速响应以及高灵敏度。吸附实验表明,CPC膜具有出色的F-吸附性能,去除效率可达90.2%。此外,MTT测定表明CPC膜具有极佳的细胞相容性。本文以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天然材料为载体为构建其他传感器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本文制备的纤维素基吸附剂、发光材料以及双功能检测/吸附材料,实现了对水中污染物的灵敏检测以及高效吸附;结合光谱分析等表征手段,揭示了材料对污染物的检测机理,明晰了该过程中的同步吸附机制。研究结果为双功能型材料制备以及对废水处理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各方必须广泛遵循监管框架,营商环境变得竞争激烈、风险重重。每个企业在日常运营中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风险,有些企业通过应对潜在威胁的战略计划脱颖而出。内部审计是确保善治和向所有者和利益攸关方提供有关机构状况的准确信息的主要战略之一;内部审计确保组织遵守法律,避免在外部审计期间可能发生的错误,并避免被处罚;内部审计在评估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会计和公司治理)、确保遵守法律和法规,以及准确的数据收
隧洞是地下工程中十分常见且占有重要地位的结构,可以用来引水输水、通人通车、输送煤炭等矿石资源,在国家许多超级工程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隧洞和地下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埋深越来越大,且数量在逐步上升。然而,深部岩石力学行为与浅部有显著区别,尤其是在深部开挖的隧洞将承受着高地应力,这使得围岩的稳定性问题更加突出。当隧洞周围部分岩体达到屈服而不引起隧洞整体结构的失稳时,将会在隧洞周围一定
由温室气体带来的气候危机已经给全球各行各业带来了严峻挑战,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应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势。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我国正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核电作为全球仅次于水电的第二大低碳电力来源,具有清洁高效、能量密度大、出力稳定、运营产出灵活性高等优势,但历史上的两次重大核电站事故给核电发展带来了重创,因此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的前提是确保核电
随着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及大量电力电子装备投入,系统呈现电力电子化特征,其弱支撑性及低抗扰性导致系统发生连锁故障的风险不断增加。快速准确的电力系统扰动识别,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以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hasor measurement units,PMUs)作为最有效的动态测量工具之一,能够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全局的运行工况变化,为数据驱动的电力系统扰动识别创造了条件。针对大规
复合绝缘子在我国应用广泛,沉积在复合绝缘子表面的污秽是引发复合绝缘子劣化、老化甚至闪络事故的重要媒介。本文重点研究了颗粒与电工硅橡胶的碰撞反弹运动特性,提出了颗粒与复合绝缘子表面的碰撞粘附模型,获得了伞形结构与伞形参数对复合绝缘子抗污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可为复合绝缘子的选型与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依据,工作内容如下:(1)开展了微颗粒静态接触模型在绝缘领域适用范围的研究,给出了常见颗粒与四种不同材料
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一旦在城市及其附近发生地震极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震害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对减轻城市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建筑群震害分析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本文在城市建筑群震害模拟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以下两方面开展研究。一方面,通过引入结构监测数据研究城市建筑群的模型更新方法,以提升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情景匹配方法和聚类算法建立两种城市建筑群震害
2019年以来,我国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电力市场范围、市场模式加速集成融合,高标准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对于支撑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电力市场具有复杂系统特性,不同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的利益关系交错,加剧了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的自利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2015年,中发9号文提出要建立健全市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阶段,低碳转型正是中国经济追求高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内在诉求。而环境规制工具是各国政府治理环境的重要手段,尤其中国在“双碳目标”重大战略部署下,从环境规制工具视角探讨碳减排尤为重要。然而环境规制工具的碳减排效果与规制工具类型和空间特征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同时把三种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引入碳减排研究中,运用空间统计方法
液滴对固体表面的撞击是自然界和工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现象,如雨水的降落、喷洒农药、表面清洁、3D打印等。受到了重力、惯性力、表面张力和粘性力的作用的同时,液滴撞击表面过程总会伴随着能量与质量的交换。在液滴撞击过程中施加电场,在工业生产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而电场的施加使纳米液滴撞击过程的作用力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相对应的撞击过程的动力学参数如铺展半径、恢复系数等也有所不同。电场作用下纳米液滴撞击固
由于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努力,尽管可再生能源容量已迅速增加,但火电厂仍然是满足可变负荷需求的可靠电力供应的关键。此外,风能被公认为是最环保的能源之一,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其增长速度最快。因此,提高发电系统(热力和风力发电系统)的效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变得更加重要。为了保证发电机组在需求负荷变化和风速变化下的可行性和响应能力,必须对其进行优化控制设计。因为这些发电系统具有很强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