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浆骨桥蛋白(OPN)联合糖类抗原125(CA125)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选择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妇瘤科住院患者72人,全部为子宫体疾病患者,经术后病理组织学确诊分为良性疾病组和恶性疾病组。全部患者于手术前采集血液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CA125浓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OPN浓度。采用统计学方法评价并比较OPN与CA125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以及二者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合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学诊断,进一步探讨OPN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探讨患者血浆OPN水平是否受绝经状态和年龄因素的影响。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非正态分布资料,检测值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表示,进行非参数检验,多组资料之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个独立样本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与临床分期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正态分布资料,检测值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均值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血浆OPN浓度在子宫良性疾病和子宫内膜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OPN能够区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可以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辅助诊断;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计算得出CA125指标ROC曲线下面积为0.532,而OPN ROC曲线下面积为0.667,以浓度73.72ng/ml为截断值得出OPN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为灵敏度73.8%、特异度60.0%、准确度68.1%、阳性预测值72.1%、阴性预测值62.1%,除特异度较CA125略低,其他均优于CA125;两者联合检测可将检测灵敏度由73.8%提高至78.6%;将恶性肿瘤患者按FIGO分期分组讨论,Ⅰ期患者32例,Ⅱ-Ⅲ期10例,经统计学分析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子宫内膜腺癌的35例患者按照病理组织分级为低分化组(G3)6例、中分化组(G2)18例、高分化组(G1)11例,进行了统计分析,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未绝经者39例(良性19例,恶性20例),绝经者33例(良性11例,恶性22例),分别在良恶性疾病中对绝经与未绝经者血浆OPN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按年龄进行分组讨论,≤40岁者11例(良性4例,恶性7例)、40-60岁43例(良性21例,恶性22例)、≥60岁18例(良性5例,恶性13例),分别对子宫良恶性疾病组内的三组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前OPN浓度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OPN较CA125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中更具有诊断价值,其灵敏度、准确度等指标均优于传统采用的肿瘤标志物CA125,是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癌很好的肿瘤标志物;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血浆OPN浓度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无相关性;血浆OPN浓度不受患者年龄及是否绝经的影响,该指标适用于各年龄段女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