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分子材料与有机体接触时,会发生凝血反应和形成血栓,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表面改性提高它的生物相容性避免血栓形成。等离子体接枝聚合(Grafting)和表面涂层(Coating)作为操作简单有效的表面改性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的生物改性领域。本课题首先在无水无氧条件下通过“两步法”合成了生物相容性良好的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脂酰胆碱(MPC),与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聚合生成Poly(MPC-co-BMA),通过ATR- FTIR、XPS和~1H-NMR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确定了MPC合成的成功。然后通过低温Ar等离子体技术对聚四氟乙烯(PTFE)膜进行表面处理,采用脱气液相法最终实现在PTFE膜表面接枝MPC。通过ATR-FTIR、XPS、SEM、静态接触角和抗凝血性实验对接枝后的PTFE膜进行了表面分析,并计算了PTFE膜表面接枝率及表面能。结果表明MPC被接枝在了PTFE膜表面,且接枝改性后PTFE膜在水中的接触角由108°降低至58.25°,表面能从17.52mN/m增加到45.47mN/m,大大提高了其亲水性。同时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时间、MPC单体浓度和接枝时间对PTFE表面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放电功率20W,处理时间40s,单体浓度25wt%,接枝时间24h时接枝效果最好,MPC-grafted PTFE膜的性能也最佳。血小板粘附实验和凝血时间测试结果表明,接枝MPC后的PTFE膜表面粘附血小板量明显减少,但对凝血时间的影响较小,说明MPC-grafted PTFE膜的抗凝血性得到改善。同时通过氨基化聚乳酸与二氯磷酰胆碱反应合成了含磷脂酰胆碱基聚乳酸PLA-PC,通过粘均相对分子质量、ATR-FTIR、XPS和~1H-NMR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测定了涂敷PLA和PLA-PC的PTFE表面的接触角、表面能和抗凝血性。结果表明涂有PLA-PC的PTFE膜表面的亲水性明显提高,凝血性得到改善。为研究人工血管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