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乐协奏曲》是由前苏联作曲家列恩戈尔德·莫里采维奇·格里埃尔(Reinhold Moritzevich Gliere,1875-1956)于1943年创作的,作品诞生于苏联卫国战时期,其最大的创新就是将花腔女高音作为协奏曲独唱的一方与器乐进行协作,全曲充斥着感人至深的情怀,抚慰了卫国战争下人们受伤的心灵。本文主要是在历史流变的过程里,以音乐本体及体裁特征为载体,探寻其作为一种独特音乐体裁所具有的创作技法及其文化价值。主要包括绪论、三个章节的正文和结语五部分。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结构框架与研究的意义与视角。第一章为格里埃尔的艺术生涯及背景介绍,共有两节,分别为格里埃尔的音乐创作及风格概述和声乐协奏曲创作背景。第二章为《声乐协奏曲》创作技法研究,共有四节。第一节为结构研究,第二节为音乐发展手法研究,第三节为人声的炫彩表达,第四节为人声同器乐的协作方式。第一节主要强调的是对传统结构的打破,第二三节是对作品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的富有特性的创作技法的研究,第四节则是站在传统器乐协奏曲角度来审视人声和器乐的协作方式。第三章为《声乐协奏曲》审美意义研究,包括三节的内容。第一节为人声的意义——多元解读方式,第二节为器乐的多重角色,第三节为文化价值思考。这一章是在上一章创作手法的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思考作为一种协奏曲新的演绎方式,是否具备区别于传统器乐协奏曲新的体裁特征,以及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对《声乐协奏曲》文化价值的引申思考。最后为结语,通过总结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的内容,提出更加富有思索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