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与社会的同构——《葛底斯堡演说》例析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ran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如果脱离了社会就失去了意义,社会没有了语言也无法维持和延续。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一直是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使用中的语言所反映的性别、种族、政治和权利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由于语言学家往往忽视社会学领域的某些理论研究,而社会学家又往往忽略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因此他们的研究各有不足。 使用中的语言即话语。所谓话语,不仅指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所使用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还指一种社会实践和过程。话语不仅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反映社会现象,更重要的是话语能对社会进行构建。话语作为社会实践,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体现着权力和意识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既能促进社会再生,也能促进社会转型。 当今学术界对话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非批评性话语分析(no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和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analysis)两类。我们在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后认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我们揭示话语与社会关系的有效理论工具。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在美国内战时期发表了《葛底斯堡演说》。这一演说被公认为中外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它以其不凡的题材、简练的语句、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深深打动着人们。很多学者对其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及演说寓意进行过赏析,但至今仍少有人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对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论述。因此本研究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葛底斯堡演说》进行批评性分析。 通过对《葛底斯堡演说》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话语是特定社会、历史背景的产物,在构建话语的同时,人们也在构建社会。《葛底斯堡演说》这一伟大的历史性演说是“美国内战”这样一个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不仅反映了美国从建国到内战时期的历史,重申了一个新生国家、新生政权的性质和宗旨,同时它也对当时的美国社会和人们产生了巨大影响,使美国人追求平等、自由的理想在这篇演说中得以构建,而且使其更加深入人心。通过对《葛底斯堡演说》话语形式特征的批评性分析则表明:一方面,话语形式的选择是由社会因素(如话语使用者的价值观、信仰等意识形态)决定的;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能通过话语进行再现和构建。《葛底斯堡演说》这一伟大演说的话语形式是林肯总统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对语言进行选择的结果。而通过其话语形式,林肯总统缩短了自己跟听众的距离,传达了内战的意义在于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从而加速了战争胜利的步伐,推动了美国的统一。本文除引言和结语部分外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回顾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相关文献资料;第二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和第四章则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葛底斯堡演说》进行批评性分析。 通过对《葛底斯堡演说》的批评性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话语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构建,也证明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对揭示话语与社会的同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其他文献
作为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开辟者,庞德不仅是位杰出的诗人、批评家,而且还是位多产的翻译家。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在翻译方面也有大胆的尝试和独特的见解,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