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四君加减方干预糖耐量异常合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乳酸菌群失调的临床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x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痛泻四君加减方治疗糖耐量异常合并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临床观察结果,探讨其作用机制,确定中医方案在治疗本病中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本病的优化方案提供参考价值。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糖耐量异常合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痛泻四君加减方结合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照组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肥胖指标、血糖指标、抑郁量表、生活质量量表和肠道菌群等,对组间疗效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病人划分为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分别为30例。分析年龄、BMI等数据能够了解到,两组数据无差异,具有可比性,统计分析两组的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性(P>0.05)。2.中医症状改善:统计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显著改善,经统计分析具有明显差异(P<0.01)。而对照组患者仅仅在腹痛或腹部不适、疼痛(或不适)频次、大便性状、大便频数和嗳气这五组症状较治疗前改善较显著(P<0.05),其它指标改善不显著(P>0.05)。组间比较,相比于对照组改善明显的五组症状,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腹痛或腹部不适、疼痛(或不适)频次、大便频数和嗳气这四组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显著;提示,治疗组的全部症状都得到有效改善,而对照组只能改善腹痛或腹部不适、疼痛(或不适)频次、大便性状、大便频数和嗳气这五组症状,治疗组在改善腹痛或腹部不适、疼痛(或不适)频次、大便频数和嗳气这四组症状远远优于对照组。3.证候总积分:统计分析患者证候积分,结果显示在治疗后,两组均有着显著改善的积分的统计结果,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1)。进行两组之间的对比,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组间差异非常的显著(P<0.01)。4.血糖相关指标:治疗前两组血糖相关数据比较分析,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比性较好。治疗后两组的FIns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PG、OGTT 2h血糖改善明显,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肥胖相关指标:治疗前,组间对比,BMI、腰臀比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著改善了 BMI、腰臀比(P<0.05),而对照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6.IBS-SSS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对比,经数据统计分析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各项及总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在排便习惯、生活质量、总分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和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除外排便习惯,其余各项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能改善所有症状及总分,而对照组仅能降低排便习惯、生活质量、总分这三项,治疗组除外排便习惯其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7.IBS-QOL量表评分比较:IBS-QOL量表用于进一步评估生活质量,治疗前,对两组的IBS-QOL量表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差异并不显著,经过统计分析(P>0.05),基于此可以展开治疗研究;通过治疗前后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两组IBS-QOL总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IBS-QOL总分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对两组IBS-QOL量表亚组进行分析,治疗组能改善各项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仅能提高行为障碍和健康担忧两项,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行为障碍和健康担忧这两项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拥有着相对更优的治疗效果,经统计分析(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及总分均升高,对照组治疗后仅行为障碍、健康担忧和总分这三项分值升高,且不及治疗组分值升高程度。8.抑郁量表:治疗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方面,治疗组要相对更低一些,差异显著,表现出统计学意义,经过统计分析(P<0.01)。9.肠道菌群比较:治疗前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10.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复方嗜酸乳杆菌片结合痛泻四君加减方治疗糖耐量异常合并肠易激综合征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在降低血糖指标、肥胖指标的同时,可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缓解中医证候,且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状况。2.对糖耐量异常合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早期介入,充分体现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本论文将导师赵英杰教授多年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其研究和总结的部分,主要是赵英杰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此研究以赵英杰教授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挖掘其辨治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独特方法,使其能够在中医药领域里,指导后学者通过“病证结合”,利用专方贯穿疾病全过程使用。方法1.理论研究部分1.1.整理古时医学圣贤及不同朝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致残率高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各证型中医药参与治疗所获疗效得出的分析结果,比较中药治疗RA各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初步得出各证型间中医药介入的获益差别,为临床更规范、有效的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
研究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的临床医案进行多角度分析,总结邹燕勤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对邹老治疗慢性肾衰的核心处方进行研究,探析处方的作用机制,阐释处方的科学内涵,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实践提供积极参考和有效指导。研究方法(1)收集整理自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邹燕勤教授于江苏省中医院门诊诊治慢性肾衰的病历资料,严
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古今医家治疗糖尿病肾病(消渴肾病)的学术思想。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新加坡及南京地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比两地治疗思想的异同。3.通过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脾肾两虚、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以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而为中医药治疗消渴性肾病提供诊疗参考,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打下基础。方法:1.基于古代文献研究古代医家治疗糖尿病肾病(消渴
目的1.进行芪葵颗粒诱导的imDC干预初始T细胞的1型糖尿病(T1DM)相关NOD小鼠的体内实验,阐明芪葵颗粒通过诱导生成imDC(1)促使T细胞向Treg分化,上调抑炎因子IL-10分泌,减轻炎症反应,恢复Th17/Treg平衡;(2)导致T细胞克隆无能,无法分泌IL-2,从而建立免疫耐受,是其发挥预防和减轻T1DM的作用途径和有效机制。芪葵颗粒调节免疫作用机制的阐明,为芪葵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客
一、研究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高,在现代医学标准治疗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等恶性事件。炎性损伤、氧化应激是心肌梗死重要的发病机制,但目前并未有针对性药物。细胞凋亡是心肌细胞坏死的重要形式,也是心肌重构的启动因素。因此早期延缓或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显得尤为重要。中药治疗心肌梗死机制有待揭示,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证实益气活血方治疗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基础试验探讨其治疗机制。二.研究方法1.临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加味交泰丸对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8.10至2020.10期间经门诊部招募的60例IBS-D患者合并情绪障碍(抑郁或焦虑),经中医辨证以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证,分为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予以加味交泰丸,西药对照组予以地衣芽孢杆菌。治疗以每2周(14天±3天)就诊1次,以4周(28天±3天)为1个疗程
目的:系统整理古代、现代对慢性肾衰竭研究的重要文献,总结王钢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探讨邹氏肾科核心思想“补益肾元”的内涵及系统研究的成果。基于大样本研究获批上市新药参乌益肾片治疗不同病因、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患者(CKD2~5期)的疗效,观察参乌益肾片在改善临床证候、保护肾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及药物安全性,提出参乌益肾片临床使用最佳条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进一步分析参乌益肾片有效成
第一部分:芪葵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研究目的 通过芪葵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治疗,确认芪葵颗粒临床疗效,为后续研究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 筛选2016年3月~2020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且病史资料完整、临床样本收集齐全。通过尿白蛋白排泄率及临床信息诊断分为糖尿病组及糖尿病肾病组。糖尿病组采用常规降糖治疗,作为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组采用常
背景干眼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是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性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1]。炎症作为干眼生理病理发病的核心机制已得到证实,因此,抑制干眼眼表炎症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临床研究发现,选取眼周穴位针刺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这可能与改善眼周组织微循环有关。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可有效修复泪腺细胞,促进泪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