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长期的过度放牧和人为破坏下,使我国抗干扰能力较弱的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目前内蒙古草原不同类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可利用性草地资源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再加上我国的大气氮沉降连年上升,这进一步导致了我国的草地生态系统可能由氮限制转化为受磷限制。本研究以北方草地的四种草原类型区(森林草原交错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四种草原类型区草原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物种多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植物-土壤-大气碳氮耦合循环动力学过程”(2016YFA06008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的过度放牧和人为破坏下,使我国抗干扰能力较弱的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目前内蒙古草原不同类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可利用性草地资源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再加上我国的大气氮沉降连年上升,这进一步导致了我国的草地生态系统可能由氮限制转化为受磷限制。本研究以北方草地的四种草原类型区(森林草原交错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四种草原类型区草原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土壤、叶片和根系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四种草原类型区站点草地群落科的种数分布组成分析,四种草原类型区均以禾本科、菊科和豆科为主;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可以增加内蒙古四种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丰富度。其中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森林草原交错带、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的影响显著,经RDA分析发现,气温(79.3%,P<0.01),速效氮(14.9%,P<0.01)以及土壤温度(2.1%,P<0.05)对草原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影响显著。(2)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内蒙古四种草原类型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随着混施肥料中无机肥的含量增多,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相比于物种丰富度,四种草原群落的生物量更加依赖于有机质(65.7%,P<0.01),降雨量(15.1%,P<0.01),速效钾(6.1%,P<0.01)以及土壤湿度(6.3%,P<0.05)这四种环境因子。(3)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内蒙古四种草原类型各土壤全C、全N、全P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是与对照相比,水肥条件较差的荒漠草原的有机碳、全氮与全磷均有显著提升;通过研究四种草原类型土壤化学计量比,我们发现在草甸草原单独施加无机肥会显著降低土壤P的有效性以及土壤的固氮能力。(4)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内蒙古四种草原类型各植物全氮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后四个研究区植物生长更多的受到P限制,本研究中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内蒙古四种草原类型各根系也仅仅在全氮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另外,森林草原交错带草原研究区植物生长更多的受到P限制,荒漠草原由一开始的受N限制,随着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后慢慢变为受N、P的共同限制最终受P限制,典型草原由受N、P的共同限制转为受到P限制,而草甸草原则由受N、P的共同限制变为受到N限制。(5)四种不同的草原类型的全C含量叶片-根系-土壤之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因为草本植物的全C含量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关,其来源主要为空气,而不是土壤;而森林草原交错带,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的叶片N含量均与土壤N含量具备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植物体内N含量来源于土壤。而典型草原的叶片N含量均与土壤N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这可能与典型草原的演替的复杂性有关。
其他文献
生物结皮在黄土丘陵区的退耕地上广泛发育,是植被恢复初期影响土壤养分及循环过程的关键因素。土壤微生物是生物结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代谢直接影响着土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然而,在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代谢限制特征以及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初期的退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浅色藻结皮(LA)、深色藻结皮(DA)、藻藓混合结皮(AM)和藓结皮(M)
目前,大气氮沉降已成为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由此产生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迄今为止,关于氮添加对草地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影响机制研究已得到广泛开展,但是对于氮添加背景下植物-土壤-微生物耦合关系和协同演变的研究仍较为罕见。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选取黄土高原白羊草群落中四种典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包括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长芒草(Stipa bu
黄土高原地区暴雨频发、植被耗水持续增加导致了自然灾害(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和土壤水资源枯竭等问题,这影响了该地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的可持续,也制约了该地区生态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快速消减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减少暴雨导致的自然灾害、提高降雨资源化程度,同时促进植被的可持续生长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入渗孔措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容积,与现有的坡面工程措施组合使用可以提升其对暴雨径流的拦蓄与入渗,达到增加
黄河源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十四五”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日益剧烈的人类活动影响,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地状况持续退化。为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我国已陆续采取禁止过度放牧、围禁等措施,畜牧对高寒草甸的影响在逐步降低,但高原鼠兔的持续性活动一直影响着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是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质量对高寒草甸生态平衡可持续发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面积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30%,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安全保障起着重要作用。但因高寒区草地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过度放牧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草地退化严重,且草地退化后难以自我恢复,这严重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受到不利影响,但人工草地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放牧压力。目前,关于人工草地对土壤线虫群落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较少,这对高寒
不同植被与耕作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协同发育使得地表土壤具有很强的拦蓄泥沙的能力,研究其相互的响应关系对理解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陕北绥德辛店沟小流域5种植被恢复(人工草地、荒地、灌丛地、乔木林、乔灌林)及其林下土壤性状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的7~9月期间,通过径流小区数据采集和群落样方调查试验,研究了不同坡向坡位下植被结构、土壤性状特征,及其与产流产沙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数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坡地面积广,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重要方式。由于干旱缺水,土壤水分成为制约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关键性因子,并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仍缺乏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驱动下的土壤养分循环和微生物代谢机制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坡面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坡面不同坡位、不同土层、根际与非根际土和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微生物代谢
为探讨无人机遥感分类技术对种植结构复杂区作物分布信息提取的潜力及适用性,本研究从无人机遥感影像作物分布信息提取方法入手,对比分析了不同分类方法提取作物分布信息的分类精度。首先,通过地面调查在内蒙古五原县域内选择了五处研究区并通过地面调查确定了其作物种类。其中,研究区1和研究区2均具有四种作物,研究区3具有三种作物,研究区4具有五种作物,研究区5具有八种作物。进而,基于无人机遥感可见光遥感平台和无人
施肥是农业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目前关于长期施肥对土壤性质,尤其酶和微生物特征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的坡地农田长期(1995-2019年)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长期氮磷施肥处理(CK、N1、N2、N1P、N2P,其中N1、N2施氮量分别为:55.2,110.4 kg·hm-2,P施磷量为90 kg·hm-2)对坡地农田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取得主要结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流域水文连通过程的变化研究对于揭示植被变化对土壤侵蚀过程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水文连通性的定量表征未能从功能连通的角度揭示产汇流和产输沙过程中水文连通的阻力机制。因此,本文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四条典型小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通过耦合达西-韦斯巴赫阻力(f)构建了新的水文连通性指数(ICf),评估了水文连通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IC和ICf对流域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