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甸土壤质量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co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源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十四五”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日益剧烈的人类活动影响,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地状况持续退化。为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我国已陆续采取禁止过度放牧、围禁等措施,畜牧对高寒草甸的影响在逐步降低,但高原鼠兔的持续性活动一直影响着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是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质量对高寒草甸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而鼠兔是黄河源区特有的、常见的一种土壤干扰生物,其通过多重行为改变土壤性质,影响土壤质量,进而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因而研究高寒草甸鼠兔活动与土壤质量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确定黄河源区生态治理方向和方法提供依据和参考,对黄河源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黄河源区兴海县、玛沁县和泽库县为研究区域,综合分析了不同研究区域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差异性,通过差异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建立高原鼠兔干扰下评价高寒草甸土壤质量的重要数据集和最小数据集指标,进一步探讨鼠兔活动及其干扰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的影响,基于重要数据集和最小数据集定量评价高寒草甸土壤质量,揭示鼠兔干扰对高寒草甸土壤质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鼠兔干扰随机区、裸斑生境区和植被覆盖区土壤含水率、砂粒含量、有机质、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显著高于鼠兔非干扰区,土壤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平均高出21.35%和23.53%。研究区非干扰区土壤粘粒、粉粒含量、速效磷、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干扰区,非干扰区脲酶活性平均为干扰区的2.25倍。裸斑生境区土壤速效磷和脲酶活性显著高出随机区和植被覆盖区。(2)鼠兔干扰随机区、裸斑生境区和植被覆盖区土壤含水率、全磷、速效磷、土壤蔗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扰动程度增加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土壤全氮随干扰程度增加均呈增加趋势,土壤脲酶活性则一直在减小。(3)兴海县、玛沁县和泽库县MDS-SQI和SDS-SQI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小数据集能科学、准确、高效评价高寒草甸土壤质量。鼠兔干扰降低了研究区土壤质量,且裸斑生境区和植被覆盖区土壤质量优于随机区。鼠兔干扰随机区和植被覆盖区土壤质量指数随着鼠兔干扰程度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
其他文献
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该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较低的生物多样性。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国进行了诸多以增加植被覆盖为目标的生态措施。其中,因地制宜增加经济林果的种植面积是增加人民收入、发展可持续农业重要举措。苹果作为该地区重要的特色经济林果,目前的适宜性研究往往局限于县市,立足大尺度模拟的尝试相对较少,尤其是未来的分布
全球变暖和大气氮沉降对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物圈产生的巨大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现象并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北方温带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具有对气候变化敏感、碳收支年际波动大等特点,在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草地生产力和碳氮磷等元素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并对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影响。以前关于全球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氮磷特征影响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单个站点,
以气候系统变暖和降水格局(降水量、降水间隔、降水季节分布和降水年际变异)变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事实。其中,降水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的影响一直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人工林作为黄土高原主要植被类型,在调节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林下植被是刺槐人工林的重要组分,具有涵养水源、保持
土壤侵蚀-沉积是陆地表面分布最广的土地退化形式之一,对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深远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750亿吨农田土壤在侵蚀作用驱动下发生了空间重新分布,其中约70%–90%的土壤沉积在了地势低洼的地带。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驱动力,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健康和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土壤作为微生物的栖息地,其环境条件在侵蚀-沉积过程中的变化可引发
快速增加的氮(N)沉降已对人类社会、经济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畜牧业安全功能的草地生态系统也受到N沉降的威胁。然而,将草地各要素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作为一个系统,开展评估和应对N沉降引起生态效应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典型牧草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添加NH4NO3和KH2PO4,开展土槽控制
随着黄土丘陵沟壑区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以及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质量耕地短缺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的粮食安全与人居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为开发当地土地潜力,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了大规模沟道土地整治工程。针对沟道土地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控制工程管涌、新造土地不均匀沉降及盐渍化等水系失衡灾害,本研究选取不同典型沟道土地整治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自响应理
自1999年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有效遏制了该区水土流失,土壤基本性质和土壤结构特征也得到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是维持土壤功能的基础,对土壤水、气以及养分的运移和微生物活动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黄土高原南部塬区的陕西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以塬面荒草地(HD)、农田(NT)、苹果园(GY)和刺槐林(CH)四种植被覆盖下0-500 cm土层剖面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
生物结皮在黄土丘陵区的退耕地上广泛发育,是植被恢复初期影响土壤养分及循环过程的关键因素。土壤微生物是生物结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代谢直接影响着土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然而,在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代谢限制特征以及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初期的退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浅色藻结皮(LA)、深色藻结皮(DA)、藻藓混合结皮(AM)和藓结皮(M)
目前,大气氮沉降已成为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由此产生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迄今为止,关于氮添加对草地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影响机制研究已得到广泛开展,但是对于氮添加背景下植物-土壤-微生物耦合关系和协同演变的研究仍较为罕见。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选取黄土高原白羊草群落中四种典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包括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长芒草(Stipa bu
黄土高原地区暴雨频发、植被耗水持续增加导致了自然灾害(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和土壤水资源枯竭等问题,这影响了该地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的可持续,也制约了该地区生态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快速消减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减少暴雨导致的自然灾害、提高降雨资源化程度,同时促进植被的可持续生长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入渗孔措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容积,与现有的坡面工程措施组合使用可以提升其对暴雨径流的拦蓄与入渗,达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