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与白蛋白比值(PTAR)、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ICG(吲哚青绿)清除实验ICGR15值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入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昆医附二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7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方法是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患者直到他们死亡、肝移植、失访或追踪观察满2年,直到研究终止日期(2019年4月)。收集患者的人口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与白蛋白比值(PTAR)、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ICG(吲哚青绿)清除实验ICGR15值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入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昆医附二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7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方法是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患者直到他们死亡、肝移植、失访或追踪观察满2年,直到研究终止日期(2019年4月)。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原发性肝脏疾病、合并症(静脉曲张、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腔积液、细菌感染、肝肾综合征)等病史,实验室生化指标: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肌酐(Scr)、总胆固醇(TCHOL)、凝血酶原时间(PT)、血钠(Na)、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计数、PTAR、ICGR15、MELD评分等。以死亡为终点事件,根据2年后随访的疾病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98)和死亡组(n=74)。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并评价PTAR对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对有关的变量先进行Cox单因素分析,然后将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Cox多因素风险比例模型中,分析独立影响因素。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即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ROC曲线的特异度、敏感度确定最佳截断值(即cut—off值)。最后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PTAR、MELD、ICGR15患者的2年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1.一共纳入17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男124例(72.1%),女48例(28.0%),平均(52.36±13.10)岁。导致病人进入肝硬化失代偿期阶段的主要病因有乙型肝炎肝硬化(77例,44.8%),丙型肝炎肝硬化(3例,1.7%),酒精性肝硬化(35例,20.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4例,19.8%),药物性肝炎肝硬化(6例,3.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1例,0.6%),隐源性肝硬化(16例,9.3%)。随访2年内死亡74例(43.0%),男58例,女16例,平均(54.81±13.64)岁;存活 98 例(57.0%),男 66 例,女 32 例,平均(50.51±12.44)岁。死亡组患者的PTAR、ICGR15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生存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分别为Z=-7.823,t=3.458,t=5.921,P值均<0.001)。2.PTAR、ICGR15、MELD评分预测患者2年预后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05、41.00、37.25,AUC 分别为 0.849、0.651、0.724,而 PTAR、ICGR15、MELD 评分三者联合的AUC仅提高至0.851,单独使用PTAR评分的准确度仍然很高(95%CI:0.791-0.906,敏感度为 0.797,特异度为 0.786)。3.生存分析提示高水平PTAR组(PTAR≥0.05)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水平PTAR 组(PTAR<0.05)(x2=60.07,P<0.000)。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PTAR≥0.05是患者2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PTAR评分、MELD评分与ICGR15均可预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预后,PTAR评分最佳,曲线下面积高达0.849,MELD评分和ICGR15次之;2.PTAR评分简单、客观、便捷,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预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能够尽早进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PTAR评分越高,患者预后越差,PTAR≥0.05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TAR≥0.05的患者发生死亡风险的概率是PTAR<0.05患者的2.564倍。但目前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报道仍较少,需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论证;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影响因素,分析淋巴水肿影响因素中的主要风险因子。以便早期筛检出淋巴水肿高危人群,从而做到提前预防和干预,为制定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标准化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云南省某肿瘤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的相关资料。用2019版E
[目 的]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排斥问题一直是临床上尚未彻底解决的难题。如何诱导移植后的免疫耐受一直是医学界持续关注的焦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具有干细胞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转化生长因子β 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1,TGF-β 1)能刺激未成熟的CD4+T细胞分化,抑制效应T细胞的活化和增
[目 的]钩虫病是以人体感染美洲钩虫、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其中以美洲钩虫感染最为常见,其发病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苯并咪唑类药物是最常用的三类驱虫药之一,现研究提示耐药性的产生是由美洲钩虫β-tubulin基因编码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造成的,且耐药性的产生主要与两个位点198、200的突变(E198A和F200Y)有关,但国
[目的]探讨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在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30天不良事件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并诊断为肺结核患者106例,经我院256层CT肺动脉造影(256层CTPA)确诊为肺栓塞的58例作为实验组(肺结核并肺栓塞组),经25
[目 的]KIR和HLA是关键的免疫系统基因,其等位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基因功能,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群体间等位基因的分布及其频率具有差异性,KIR基因和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对深入了解免疫系统基因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和疾病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前期的研究已积累了我国部分民族和地区群体中KIR基因和HLA基因多态性数据,但仍有较多的民族群体中这两个关键基因
[目的]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ealgastricvariceal bleeding,EGVB)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AIMS65、GBS、MGBS、EGBS、CRS、CANUKA、Child-Turcotte-Pugh(CTP)、MELD、MELD-Na评分系统对再出血、需要输血、死亡患者的识别能力,并确定合理的临界值,从而便于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出高
[目的]长距离缺损的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一直是临床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自体神经移植是临床治疗此类损伤的金标准,但存在供源不足、供体靶器官功能减退以及移植神经的匹配不良等诸多实际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因此,设计一类有利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生物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围绕这一问题,利用聚氨酯(Polyurethane,PU)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具多功能活性位点的特点,结合天麻素(Gastrodi
[目的]应用人工智能测定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非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者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ericoronary Adipose Tissue,PCAT)脂肪衰减指数(Fat Attenuation Index,FAI)及体积,探讨T2DM患者与非DM者FAI及PCAT体积差异,探究T2DM患者PCAT特点。
[目 的]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DILI往往导致多种包括肝衰竭在内的严重临床结局。当出现肝衰竭时,往往需要进行肝移植(LT)挽救患者生命,但其受限于供体肝脏短缺。近年来,已经证实了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治疗各种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但是关于DILI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DILI患者行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对脾功能亢进的影响及TIPS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并脾亢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1、回顾收集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