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结构动力响应重构的多类型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ck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监测效果及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直接与传感器布置方案有关,在实际工程结构中,安装于结构上的传感器数量往往有限,因此研究如何将有限数量的传感器布置于结构的最佳位置以达到最优的监测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多以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或损伤识别为目标,且以单类型传感器系统的优化布置为主,而实际工程监测系统中包含多种传感器以全面获得结构局部和全局的信息,辅以结构动力响应重构技术可以重构出难以测量位置处的响应,这对大型、复杂结构的安全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面向结构动力响应重构的多类型传感器优化布置”这一问题,主要对基于数据融合的结构动力响应重构方法、基于逐步消去法的传感器优化布置和基于冗余数据剔除的传感器二次优化布置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针对单一传感器监测的局限性问题,本文使用加速度、位移、应变三种类型的传感器,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结构的状态向量进行识别,并利用识别的状态向量基于模态叠加法对结构动力响应进行重构。通过简支梁对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多类型传感器监测系统,各类型数据相互补充,结构动力响应重构值与真实值吻合较好,验证了基于数据融合的结构动力响应重构方法的有效性。结构动力响应重构质量的好坏不仅与响应重构方法有关,还依赖于已布置传感器测点的位置,本文提出了基于逐步消去法的传感器布置方法,选择将平均重构误差方差最小化作为传感器优化的目标函数。并通过桥梁模型的有限元模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逐步消去法的传感器布置方案具有较好的响应重构效果。针对传感器位置筛选过程中,某些测点空间距离较近产生的传感器数据冗余问题,本文建立了反映信息独立程度的指标-距离系数,利用距离系数对候选自由度的Fisher信息矩阵进行加权修正,以修正后的综合Fisher信息矩阵的行列式的值最大化为目标,提出了基于冗余数据剔除的传感器二次优化布置方法。利用数值验证,对比了优化前后两种传感器布置方案的重构效果及数据冗余程度,结果表明二次优化后的传感器数量大幅减少,重构相对误差仅有小幅的升高,传感器之间的数据冗余程度有了较大的改进。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结构模型,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二次优化布置方案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肠道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动物肠道中,它不仅参与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同时协助宿主完成多种生理生化过程。目前,国内外在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和畜禽动物的影响方面开展了众多
背景:植体失败的重要和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无菌性松动,而颗粒是后者的主要的致病因素,而临床中常使用不同材料的组合以取长补短,但不同类型材料的颗粒间的生物相互作用尚不清楚,这对植体设计至关重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类型颗粒间的生物相互作用以及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颗粒疾病的影响。方法:体外实验,将不同粒径和浓度的钛、氧化铝、超高分子聚乙烯颗粒暴露于细胞中,以模拟植体脱落颗粒诱导骨质溶解和炎症的过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CRP、PCT、NT-proBNP与胸部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AECOPD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胸部CT以及肺功能等检查结果。
水资源短缺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水质净化回用是缓解该问题的重要手段。膜分离技术因其具有工艺简洁、自动化程度高、出水水质优良等优点在水处理中的应
背景和目的矽肺是由于长期暴露于职业环境中游离二氧化硅(Silicondioxide,SiO2)含量较高的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发病机制未被阐明且尚无特
行政案件执行有效性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执行主体的素质、被执行人的认同、行政执法环境的转化以及政策本身是否属于“良法善治”的范畴,都影响到行政案件执行有效性。现代社会,随着国家对市场经济调控能力让位,市场经济下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亟需理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国内的许多学者进行了多方探讨和探索,最终总结出一些既定的、好用的提升政府执行有效性的手段,例如近年来招收公务员的标准越来越高,就
目的:应用DKI技术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患者脑白质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09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
近年来,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自2002年Ellis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表了一期关于频率在二语习得中作用的专刊,指出“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后,频率就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者的关注,且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频率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在频率输入模态和次数对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却出现了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该研究主要研究相同输入
可见光通信(VLC)作为一种绿色、安全、频谱资源丰富的新兴通信方式,它有效缓解了现有射频通信频谱资源紧张的问题。但是,作为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关键器件,LED本身的电光转化非线性和有限带宽带来的记忆效应制约了信号的传输质量。为了提高VLC系统的性能,需要抑制传输过程中信号产生的非线性失真。本文针对系统受到的线性与非线性损伤,对VLC系统建模,并基于该模型先后提出了两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后失真补偿器结构。本
褪黑素是一种功能多样的小分子信号物质,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在植物抗逆性、生长和节律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前期大量研究表明,外源施加褪黑素可以显著提高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