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辅助浸渍法制备 γ-Al2O3负载铜锰基吸附剂及其脱硫性能的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2319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化煤气与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的多联产技术,不仅实现了原料组成和能量的合理梯级利用,而且大幅度提高了系统的综合利用效率,是煤炭高效清洁经济利用的必然趋势。煤基气体的中温脱硫净化是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针对脱硫剂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中温脱硫效率低、热稳定性不好、再生困难等,探索新脱硫用吸附剂的制备方法以获得硫化性能优良、可循环利用的吸附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超声波是利用超声的空化效应,使液体内部产生的空穴和小气泡在振动、膨胀、压缩和崩溃闭合的过程中产生高温、高压和强烈的冲击波及微射流,为一般条件下难以实现或不可能实现的物化反应提供了一种新的特殊的能量。在脱硫剂的制备过程中引入超声作用将会对其物化性能有所改变,进而影响其硫化性能。本课题以γ-Al203为载体,研究了超声辅助和常规浸渍法制得的锰、铜基吸附剂的物化特性及其硫化性能,并对两种制备方法获得的吸附剂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得到的系列研究结果如下:超声浸渍法制得的?吸附剂脱硫精度高、硫容大,硫化性能较常规浸渍法有明显的改善,活性组分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了33.50%;超声辅助的浸渍可以增大其活性组分的负载量(提高了12%以上),提高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增加了7.42%)和孔容(增加了76.67%),使脱硫剂颗粒均匀分散;但对活性组分的晶型无影响,两种方法制得的锰基吸附剂的活性组分均为Mn02,经400℃硫化后主要以MnS2和MnS的形式存在超声辅助浸渍法制备过程中,活性组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焙烧温度等操作条件对吸附剂的硫化性能均有影响,醋酸盐是较为适宜的超声浸渍法制备脱硫剂用活性组分的前驱体;活性组分的上载量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与活性组分的晶相关系不大,但超声时间过长会出现少量的团聚现象;比表面积和比孔容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而增大。醋酸锰活性组分前驱体、超声浸渍功率为150w、超声时间为Ih、焙烧温度为400℃时制得的吸附剂脱硫性能最佳。金属氧化物硫化过程中,H:较强的还原性能会导致活性组分晶相的改变,锰基吸附剂中活性组分在硫化过程中经历了MnO2→MnO的转变历程,锰铜基吸附剂经历了Mn02→MnO以及CuO→Cu2O→Cu的转变历程,活性组分以Mn02、MnO、CuO、Cu20和Cu混晶形式存在,而锰铜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作用。锰基和锰铜基吸附剂,在含H:气氛下的脱硫精度和脱硫效率明显低于无H2气氛下,这主要与活性组分被还原为MnO和Cu的形态有关。Cu的低硫化活性不利于硫化反应的发生,而MnO的硫化高活性又使其生成的硫化锰在吸附剂外表面形成包裹层,不利于内部活性组分的有效利用。
其他文献
配煤炼焦是一个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要实现炼焦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关键是实时得到焦炭质量及炼焦能耗。论文针对焦炭质量及炼焦能耗的检测困难,在充分分析焦炉生产过程工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英语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时不够突出,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社会文化变迁下的女性身体形象的视觉呈现,采用"颜面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政治色彩越浓,媒介封面女性的"颜面指数"越高;文化环境越宽松,媒介封面女性的"颜面指数"越低。本文通
简要介绍汽车车体尺寸精度控制的方法 ,即“2mm工程”。它是对汽车车体上的关键点实施实时测量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出这些变量的标准偏差 ,对偏差大的那些点立案进行案
简要介绍汽车车体尺寸精度控制的方法 ,即“2mm工程”。它是对汽车车体上的关键点实施实时测量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出这些变量的标准偏差 ,对偏差大的那些点立案进行案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必须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如何促进、带动社会及群体更好地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管理心理学要义、学科特色与应用价值,总结了
以董事会介入公司战略的研究为主题,对该领域40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整理和归纳了本领域研究中所使用的六大主流理论视角及其之间的异同点;以六大理论视角为基础,首次
<正> 一、玉说玉石是矿石,但又不是普通的工业矿石,它的形成与外观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玉石有着极为丰富的来源,而人类认识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劳动、生活中人类
<正> 乳糜尿与祖国医学中的“浊”、“膏淋”相似。《医宗必读·浊》有“膏淋似淋非淋,小便色如米汾或鼻涕”的叙述。我院于1975年开始,观察治疗了不少乳糜尿病人,取得了一定
目的:观察分娩预演对初产妇认知程度、心理状态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以抽签法将我院收治96例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前教育,实验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