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粉末3D打印成型及后处理研究

来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a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D打印技术具有三维建模、轻量化、无模具成型、复杂结构一体化成型、单件或个性化定制及生产周期短等优势,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及汽车船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本研究借助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研究树脂/纤维布后处理增强工艺,制备符合实际工程应用的结构部件。基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舰船复杂部件模型试验3D打印技术应用研究”的资助,本文采用SLS技术以非晶态聚苯乙烯(PS)粉末为原料打印试样,研究了环氧树脂及固化剂类型、固化剂用量、稀释剂用量等因素对后处理结构件性能的影响及树脂/纤维布后处理增强工艺的效果。通过SEM(扫描电镜)观察、DSC(差热分析)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等,对SLS烧结件增强处理前后的微观形貌、综合性能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SLS烧结对比试验,优化得到PS粉末的SLS最佳烧结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11W,扫描速度2500mm/s,扫描间距0.15mm,铺粉厚度0.2mm,预热温度90℃。(2)E-51/5772固化体系、E-51/548固化体系、E-51/593固化体系和E-51/651固化体系这四种不同环氧树脂固化体系后处理件的力学性能对比试验,优化得到:固化剂优选651环氧固化剂;稀释剂选用5749活性稀释剂,最佳用量为15%,优选的E-51/651固化体系对PS粉末3D打印件的性能增强效果优良,固化增强后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达22.81Mpa、3.67kJ/m~2和37.81Mpa;6350柔性环氧树脂的添加可使树脂后处理3D打印件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分别提高到4.61kJ/m~2、43.00Mpa,拉伸强度稍微降低至22.21Mpa。(3)相比直接采用最佳树脂固化体系E-51/651/6350增强后处理的3D打印件,尼龙纤维布协同环氧树脂增强后处理的3D打印件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42%、46%和21%;而碳纤维布协同环氧树脂后处理的3D打印件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显著提高了151%、200%和290%,可以满足工程应用中结构件(如舰船模型部件)的使用要求。(4)纤维布协同环氧树脂后处理的3D打印件断口SEM观察,显示:3D打印件经过渗树脂处理后,渗透的环氧树脂充分填补了3D打印原型件内的孔隙,将PS微颗粒浸润、粘结包裹后,相互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复合材料,且树脂与尼龙纤维布、碳纤维布均浸润良好。本论文中提出了一种纤维布协同树脂固化增强3D打印件的后处理方法,它是一种先将树脂渗透于SLS烧结件再将纤维布粘附于烧结件表面协同固化增强的后处理方式,相比一般的渗树脂、渗蜡后处理方式能更好地提高3D打印件的强度和综合性能。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灾难事故等特殊场景下,利用群机器人进行协同工作,通过视觉系统对灾难现场进行排查和营救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使用机器视觉代替人类来完成这项工作无疑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微电子器件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然而,在运输、使用过程中,微电子器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硬碰撞、高强度冲击,甚至是高加速度值冲击,从而使微电子器
本文针对管线阀门外部曲面复杂、喷涂空间狭小等实际需求,提出了斜交非球形手腕六转动关节串联喷涂机器人构型。建立了喷涂机器人正向运动学模型,获得了机器人手腕相对于参考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很多城市出现了“停车难”问题。主要原因是停车资源不足,其次停车场管理低效。露天停车场管理更加需要提高管理效率。本文针对露天停车场,采用
现如今,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跌倒是经常发生在老年人群身上的事件,发生率极高,
计算机视频图像处理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多领域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比如基于视频图像的行人检测在安全监控等领域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学术界和工业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嵌入式处理器以及机械等学科的快速发展,移动机器人获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其中移动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是对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然而,传统的
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为“互联网+”应用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而上海作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在节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太阳能虽然是无
养老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了社会结构的持续变迁,而家庭规模的日渐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日渐核心化,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