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温相变蓄热材料改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l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机水合盐和脂肪酸是两类典型的中低温相变蓄热材料,具有蓄热能力强的显著优点,应用前景广阔,但是,导热系数小和相变过程中液相泄露的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此外,无机水合盐过冷和相分离的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选取CaCl2·6H2O和十四酸分别作为无机水合盐和脂肪酸的代表,通过改性,分别研究CaCl2·6H2O的过冷、相分离、热循环稳定特性和导热性能的增强,以及十四酸导热性能的增强和液相泄露问题,最后,将CaCl2·6H2O应用于热泵干燥系统中,分析相变蓄热性能。主要结论如下:
  1、无水CaCl2与H2O按质量比1.027∶1可制备CaCl2·6H2O,通过添加成核剂SrCl2·6H2O和Ba(OH)2可抑制过冷,10次热循环平均过冷度为1.07℃,添加成核剂后潜热为160.41J·g-1。通过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MgCl2·6H2O可制备二元共晶水合盐相变蓄热体系,其相变温度随MgCl2·6H2O质量分数的增加呈线性降低,选取CaCl2·6H2O-20wt%MgCl2·6H2O为改性目标,通过加入1wt%SrCl2·6H2O和0.5wt%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过冷度降至0.57℃,潜热为141.09J·g-1。
  2、将改性CaCl2·6H2O-20wt%MgCl2·6H2O在程序控温下进行100次凝固-熔化热循环实验,记录步冷-熔化曲线,并对每10个循环后的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发现,平均过冷度和过热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59℃和0.49℃,且最大值仅1.10℃,熔化潜热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20.62J·g-1和1.90J·g-1,由于相分离形成的不熔白色固体沉降物经X射线衍射XRD表征为溢晶石CaMg2Cl6·12H2O,并发现析出的溢晶石的量是有限的,证明CaCl2·6H2O-20wt%MgCl2·6H2O-1wt%SrCl2·6H2O-0.5wt%CMC在百次循环中具有良好的热循环稳定性。
  3、选取石墨(Gr)、石墨烯纳米片(GnPs)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等碳素材料(C)以及SrCl2·6H2O为改性剂添加至CaCl2·6H2O中,制备无机混合相变材料C/0.2wt%SrCl2·6H2O/CaCl2·6H2O。结果表明:混合相变材料的液态导热系数均随碳素材料含量的增加呈线性提高,其中2.0wt%GnPs将导热系数提高69.35%;XRD证明碳素材料、CaCl2·6H2O和SrCl2·6H2O间无化学反应;随着碳素材料的增加,混合相变材料的潜热逐渐降低;2.0wt%GnPs可将0.2wt%SrCl2·6H2O/CaCl2·6H2O的放热时间缩短41.9%;对选定的材料进行100次加速热循环实验,证明制备的混合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热循环稳定性。
  4、选取GnPs、MWCNTs和纳米石墨(NG)为导热增强剂分别添加至十四酸(MA)中,制备有机混合相变材料。结果表明:任一碳素材料与MA之间的混合均为物理相互作用;GnPs在增强MA导热性能上更具优势,其中3wt%GnPs可将MA固态导热系数提高176.26%;随碳素材料增加,相变潜热逐渐降低;碳素材料不利于提高MA热稳定性;3wt%GnPs/MA放热时间与纯MA相比降低了34.23%;3wt%GnPs/MA、3wt%MWCNTs/MA和3wt%NG/MA在经历300次快速热循环实验后,相变潜热分别达到181J·g-1、182J·g-1和182J·g-1左右。
  5、以MA为相变材料,多孔材料硅藻土(D)为支撑材料,通过直接浸渍法制备定形复合相变材料MA/D。结果表明:硅藻土表面由于存在细小的孔结构而具有吸附能力;硅藻土和MA之间仅存在物理相互作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TGA证明复合材料均达到完全浸渍效果,且硅藻土有利于MA热稳定性的增强;复合材料经过水浴加热和烘箱加热后,不存在泄露现象;为防止过冷的发生,应避免复合材料中吸附的相变材料过少;复合材料经过300次热循环实验后依然保持结构不变,且潜热变化小。
  6、搭建了用于封闭式热泵干燥系统的相变蓄热装置,采用CaCl2·6H2O作为相变材料,加入质量分数为0.1%的SrCl2·6H2O和1.0%的缓蚀剂,分别作为成核剂和延缓氯离子的腐蚀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蓄热过程中,排湿空气将相变材料完全熔化,完成热量的有效存储;放热过程中,大部分相变材料凝固,实现热量的有效释放,可维持单台热泵机组正常工作62分钟,热泵蒸发温度基本维持在0-5℃之间,避免出现结霜现象;蓄放热过程存在非稳态效应,蓄热器进出口空气温差随时间逐渐变小;通过引入相变蓄热装置,解决了干燥过程排湿余热供需矛盾,提高了热泵干燥系统的工作效率。
其他文献
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基于一个电池单体既能实现燃料电池模式对外发电,又能实现电解池模式对外储能。这一双功能特性使其质量轻、体积小、结构紧凑、具有较高的比功率和比能量密度,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再生燃料电池其在航空航天领域近年来备受重视。模式切换是实现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工作于燃料电池或电解池模式的必经过程。电、物料以及电化学反应的切换与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模式切换过程同步进行,由此导致电池内复杂变化的传热传质过
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在同一电池内交替完成水电解和燃料电池发电两种功能。在运行电解池模式时,外部电源提供电能,水作为反应物,经过电化学反应分别在氢氧电极生成氢气和氧气,利用氢气进行储能;在运行燃料电池模式时,储存的氢氧气体作为反应物向电池供给,经过电化学反应向外部输出电能,并在氧电极一侧生成水。在同一电池内交替运行两种模式,两种模式之间相互切换不可避免,两种不同的工作条件造成模式切换过程内部发生复杂的
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吸收式制冷/热泵系统由于具有节能环保的优势,曰益受到重视。但传统的吸收工质对具有腐蚀、结晶、精馏等问题,探索更适合的工质对一直是此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针对可用于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离子液体型工质对,首先从已有的文献资料对各种离子液体型工质对物性对比以进行初步筛选,再从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方面进行分析,在实验室原有的静态吸收池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设计与重建,并应用微载荷传
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效利用生物质能也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重点。由于生物质燃料具有固定碳含量低、热值低等缺点,通过烘焙预处理方式是提高生物质能量密度的重要技术措施。本文选取花生壳、锯末和竹子作为原料,首先通过不同烘焙条件的烘焙预处理,研究烘焙条件对生物质成分、质量产率、能量产率等燃料特性的影响,然后利用热重分析仪对烘焙生物质的水蒸气热解气化特性研究并计算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最后
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在环境保护、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可再生能源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制约着其大规模入网利用。储能技术既可缓冲风电、光伏等不稳定的功率,也可实现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转移,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储能类型众多、特性各异,单一的储能无法较好地同时满足技术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因此,将不同类型的储能集成利用,既能发挥每种储能的优势,又能弥补其在其他方
余热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提高能源的整体利用率,促进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成本。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作为一种能以中低温区热量驱动同时输出低于0℃冷量的系统,可以在许多工业领域中应用。但作为吸收式制冷系统,它存在一个最低发生温度,当热源低于该温度,系统则无法正常工作。这就限制了系统的余热利用率,不利于系统回收更低温区的热量。现有针对该问题的改进研究大多以双级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展开,但双级系统增加了一对
小型液氦温区制冷机在红外探测、低温物理、低温医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液氦温区制冷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型液氦温区制冷机主要包括:G-M制冷机,G-M型脉冲管制冷机和Stirling型脉冲管制冷机。其中,G-M或者G-M型脉冲管制冷机运行频率低,发展成熟,已经获得商业化应用,但其采用有阀压缩机驱动,存在内禀的不可逆损失,整机效率低,且体积大,这些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多级Stirling型
氢具有无毒、无污染、能量密度高、来源广泛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和航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氢能利用的一个很大局限是氢的高效贮存。相较于其他贮存方式,液氢贮存具有能量密度高和安全的优势。由于沸点低、易蒸发的特点,液氢贮存对贮箱的绝热系统提出了严苛的要求。目前,应用于液氢贮存的绝热材料主要有泡沫绝热(SOFI)、多层绝热(MLI)和变密度多层绝热(VDMLI),此外空心玻璃微球(HGMs)近年来
学位
低熔点液态金属材料在电子设备热管理领域的应用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为了拓宽液态金属冷却技术的应用场景,应对极高热流密度的散热问题,本文围绕液态金属多相流动传热问题,从基础效应与实际应用两个方面,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1.运用表面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对镓基液态金属在不同流体环境中的表面张力进行了测量,并对空气-溶液-液态金属三相线的动力学行为,如碱性
学位
脉冲管制冷机由于低温下没有运动部件,具有振动低、寿命长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尤其是采用对置式线性压缩机驱动的高频脉冲管制冷机,由于能流密度提高,制冷机的尺寸得到了有效的缩减,在体积和效率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提升,从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前高频脉冲管制冷机在液氮温区已经出现一些商业化的产品,在液氢温区也日趋成熟,但在更低温度,比如10K以下温区,现在高频脉冲管制冷机发展并不成熟。目前报道的能够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