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历史·愈合——库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中的创伤理论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库特·冯内古特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五号屠场》是第一部令他获得大众及评论界广泛称赞的作品,也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冯内古特亲身经历了二战时盟军对德累斯顿的空袭,他用了近二十年时间来讲述这难以讲述的事。小说通过对二战时未成年的主人公的战争经历和对德累斯顿空袭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和人性的看法,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状态及环境的忧虑。很多评论家都对这本小说的后现代创作技巧和手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阐释,但忽略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个人见解。本文通过文本的细读,结合创伤理论,从主人公的创伤病因、症状、以及伤痛的愈合的研究,兼有创伤结合文学手法的分析,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冯内古特想要表达的文学主题:以客观真实的历史素材为依托,正视残酷的历史现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探寻人类的和睦共处。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冯内古特的文学生涯和概述了《五号屠场》的故事内容。第二章明确创伤的概念,叙述了创伤理论的发展,同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以及创伤理论同文学的结合。第三章先采用了创伤研究中的“临床分析”方法,结合对文本的细读,分析了主人公的创伤症状、病因,再采用创伤研究中的历史方法,探讨创作与事实、见证与真相的关系,进而论述了比利所见证的德累斯顿空袭的客观与公正,并指出作品反映的人性问题。第四章主要分析表现创伤的文学手法和技巧。第五章将文本和作家生活经历相结合,讲家庭对于创伤的治疗及作家的自我“写作疗法”。最后结论深化作品的反战主题,反映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其他文献
中国昆曲于2001年入选联合国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昆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由文学、音乐、舞蹈、表演、妆容、服饰、砌
王显吉,字少琳,号博缘,斋号麦香书屋。生于1961年,自幼热爱书法,跟随祖父王登三学习书法,后参加中国书协培训班深造,在李松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又随邵鑫老师学习二王书体,在培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依照加拿大文学理论家琳达·哈琴(Linda Hutcheon)所推出的有关“历史编纂元小说”的理论,试图对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的第一部自传《在我的皮肤下面》的创作特征
随着全球化影响的加剧,流散文学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比尔·阿什克罗夫特提出流散文学不仅应当着眼于跨越界限以构建一个无界限的未来,更应该注重在过去与将来之间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触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
本论文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视角出发,对美国文论家威廉·V·斯潘诺斯的摧毁阐释学进行了批判研究。由于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摧毁阐释学巧妙地将现象学、解构与新马克思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