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台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座以佛教菩萨道场闻名于世的名山,将此山视为神圣空间而产生的信仰体系称之为五台山信仰。五台山信仰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流传广泛、自成体系,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乃至世界宗教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对我国古代的国家政治、社会风俗、文化传播、民族融合、国际交往等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五台山信仰的发展从未离开中国文化的土壤,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中的不同信仰群体对五台山有着多种多样的信仰情感,五台山信仰在发展中包含了灵山、仙山、神山、名山、圣山等信仰内涵。三到九世纪期间,五台山信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盛的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了以大乘佛教文殊信仰为核心、“凡圣同居”为格局的中国特色佛教山岳信仰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这一时期的五台山信仰从信仰要素层面分析有以下特色:从思想渊源而言,五台山信仰缘起于中国传统的崇山观念、五方观念、神迹崇拜观念与佛教思想的有机结合。由于僧人是各种信仰思潮在五台山地区的传播者和实践主体,五台山最终成为代表中国特色佛教信仰的神圣空间。五台山神圣空间因“五”而得以建构,并影响了佛教进入五台山之后的发展与走向。从神圣空间构建而言,不同时期的“五台山”神圣空间有不同的信仰内涵,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不断融合增加了五台山神圣空间的神秘性。经典中的文殊道场清凉山最终在实际地理空间中“落地”,使五台山神圣空间内涵更加丰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五台山神圣空间的构建历史包括自然空间向神圣空间的转变、人造空间向神圣空间的转变、想象性神圣空间的创造及神圣空间的异地复制。从神圣空间中的“显圣”而言,五台山神圣空间中最初的显圣以神迹灵怪为主,之后仙者成为崇奉对象,山神与龙神同时加入了“显圣”的行列,直至文殊菩萨确立山中“圣主”地位。五台山文殊成为涵盖神仙信仰特色、替代山神职能、统领龙神眷属等具备诸多宗教职能的主神。由于其他神祇的附属乃至单独显圣,文殊成为核心主神后五台山神圣空间逐渐超越了文殊道场本身,成为现实世界中的“异质性”圣境,特殊自然现象作为显圣背景也被赋予神圣性。从信仰人群来看,五台山信仰的发展得益于不同信仰群体的多方推动。王室贵胄出于长生追求、政治隐喻、推崇名僧、为国祝釐等多重目的对五台山的关注在五台山信仰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僧人以追求长生、解脱生死、开辟道场等为目的,通过宗教修行和宣教书写等活动成为五台山信仰人群的主体。官吏民众等社会阶层出于政治治理、追求个人福祉的宗教实践行动都是激发五台山兴盛的动力。从实践表现方式而言,巡礼、送供等宗教行为虽非五台山所独有,但作为五台山信仰的实践元素,在神圣空间中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巡礼是在圣境中获得特殊宗教体验的实践方式,送供为神圣空间发展的提供了经济基础及社会驱动。五台山信仰是中国传统不断包容多元信仰,吸收外来文化,最终形成的强大的信仰体系,表现出中国特色佛教文化自信的一途,是中国佛教山岳信仰繁荣之最为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