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世纪五台山信仰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台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座以佛教菩萨道场闻名于世的名山,将此山视为神圣空间而产生的信仰体系称之为五台山信仰。五台山信仰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流传广泛、自成体系,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乃至世界宗教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对我国古代的国家政治、社会风俗、文化传播、民族融合、国际交往等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五台山信仰的发展从未离开中国文化的土壤,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中的不同信仰群体对五台山有着多种多样的信仰情感,五台山信仰在发展中包含了灵山、仙山、神山、名山、圣山等信仰内涵。三到九世纪期间,五台山信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盛的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了以大乘佛教文殊信仰为核心、“凡圣同居”为格局的中国特色佛教山岳信仰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这一时期的五台山信仰从信仰要素层面分析有以下特色:从思想渊源而言,五台山信仰缘起于中国传统的崇山观念、五方观念、神迹崇拜观念与佛教思想的有机结合。由于僧人是各种信仰思潮在五台山地区的传播者和实践主体,五台山最终成为代表中国特色佛教信仰的神圣空间。五台山神圣空间因“五”而得以建构,并影响了佛教进入五台山之后的发展与走向。从神圣空间构建而言,不同时期的“五台山”神圣空间有不同的信仰内涵,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不断融合增加了五台山神圣空间的神秘性。经典中的文殊道场清凉山最终在实际地理空间中“落地”,使五台山神圣空间内涵更加丰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五台山神圣空间的构建历史包括自然空间向神圣空间的转变、人造空间向神圣空间的转变、想象性神圣空间的创造及神圣空间的异地复制。从神圣空间中的“显圣”而言,五台山神圣空间中最初的显圣以神迹灵怪为主,之后仙者成为崇奉对象,山神与龙神同时加入了“显圣”的行列,直至文殊菩萨确立山中“圣主”地位。五台山文殊成为涵盖神仙信仰特色、替代山神职能、统领龙神眷属等具备诸多宗教职能的主神。由于其他神祇的附属乃至单独显圣,文殊成为核心主神后五台山神圣空间逐渐超越了文殊道场本身,成为现实世界中的“异质性”圣境,特殊自然现象作为显圣背景也被赋予神圣性。从信仰人群来看,五台山信仰的发展得益于不同信仰群体的多方推动。王室贵胄出于长生追求、政治隐喻、推崇名僧、为国祝釐等多重目的对五台山的关注在五台山信仰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僧人以追求长生、解脱生死、开辟道场等为目的,通过宗教修行和宣教书写等活动成为五台山信仰人群的主体。官吏民众等社会阶层出于政治治理、追求个人福祉的宗教实践行动都是激发五台山兴盛的动力。从实践表现方式而言,巡礼、送供等宗教行为虽非五台山所独有,但作为五台山信仰的实践元素,在神圣空间中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巡礼是在圣境中获得特殊宗教体验的实践方式,送供为神圣空间发展的提供了经济基础及社会驱动。五台山信仰是中国传统不断包容多元信仰,吸收外来文化,最终形成的强大的信仰体系,表现出中国特色佛教文化自信的一途,是中国佛教山岳信仰繁荣之最为成功的案例。
其他文献
透过中国进入改革深化期以来教育结构与居民幸福观的深刻变迁,围绕教育的双重回报,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2010和2015年三期调查数据,探讨了教育水平影响城市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及其变迁过程。研究发现:(1)受“文凭贬值”的影响,教育对幸福感的正向作用有所“缩水”;(2)在教育影响幸福感的中介机制中,教育的非物质回报相较于物质回报对幸福感的影响力上升;(3)教育回报对幸福感的历时性效应具有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基,并且要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这明确了游戏化的教学形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性。课程游戏化建设应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课程审议作为课程再造和课程完善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以多种方式给教学启发、支持与帮助,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之一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地利用课程审议推动课程游戏化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应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研究白内障术中不同眼内压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血流的变化情况,为白内障个性化手术参数设计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21-01/04于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61例77眼,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37眼)和B组(40眼),术中分别予以75、90cm灌注瓶瓶高,相当于55.5、66.6mmHg术中平均眼内压。所有
小学主题教学模式实践是落实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小学生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举措。通过国内外主题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现状的文献梳理,沿着改革开放至今的历史脉络对小学主题教学模式发展做一回顾分析,进一步阐释小学主题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围绕主题为了提高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及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建立的展开主题任务活动的一种教学程式,厘清其特征、价值、功能、构成要素等
在“重返80年代”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论文尝试打破传统文学史研究“思潮+作家+作品”的路径,以文学演进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话语主体间的文学主导权之争为聚焦,来对80年代文学进行新的解读。就80年代文学话语本身而言,其承载了“延安时期”至“十七年时期”一脉相承的“文学—政治”话语体系至90年代市场经济影响下“文学—大众”话语体系间根本性转折嬗变的“桥梁”功能。那么,这其中有哪些话语主体?它们之间进行了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