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股文是明代科举的标志性文体,它的形成,与明中叶官僚贵族主义的尚文风气有关。八股文由宋元经义演化而来,文体结构具有高度程式化的特点,但在糅合了诸如排偶、拟代等文学修辞技巧之后,就已充分文章化了,可以说,八股文是经义文章化的成熟形态。八股文在程式化与文章化之间所达成的平衡,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经学与文学、科举文体与文学文体、科举考试功能与文学表达功能之间的平衡。八股文是否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观念确立后,人们往往认为八股文既缺乏情感审美的特质,也缺乏创作的自由度,因而难以成其为“文学”。然而,一旦对明代八股文写作的实际情形进行深入考察,其中所充溢的探索和求新的意识,以及八股文作者对个性的追求,却让我们深感意外。明代八股文的发展与同时期的文学发展一脉相通,科场风气与文学思潮相互激荡。从成化、弘治到天启、崇祯,八股文迭经变化,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形成了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真实地反映了明中叶以后渐趋开放和多元的思想文化状态。这些事实有助于坚定我们将八股文看作明代文学生态的一部分的信心,它展现了明代文学尚未被人充分关注的另一面相。科举与文学两种力量的相互牵制、相互挤压和相互争夺,塑造了明代八股文的历史现实。对明代八股文的考察理应引向更为重要的观念与方法问题:我们需要站在什么样的文学立场来审视文学?文学的视野与文学史的图像,如何才能实现更大程度的洽合?问题的答案仍在探索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文学历史形态的关注,加强对特定历史空间中的文学体制的关注。因为归根结底,文学并不是纯粹的精神本质,而是与各种文化制度存在着同盟关系的历史现象。以上为本文的基本思路,本文各章内容即循此思路展开。第一章考察了近代以来八股文在文学史书写中的遭遇,从特定角度为八股文研究做了学术史的回顾。第二章讨论八股文的形成史,梳理出了从宋元经义发展为元明四书疑、四书义,再演变为八股文的历史线索,并讨论了八股文的形成与明中叶特殊的历史文化空间的关系。第三章讨论八股文的文体特性,主要关注点在揭示八股文的文体要素及其修辞学的功能。第四章讨论八股文与明代文学的共生关系,从这种共生关系来看,八股文确实不应当被拒斥于明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之外。第五章则回到方法的批评与探讨。所谓文学历史形态研究的方法,其要义有二:一是要尊重中国文学的历史形态,避免从现代文学观念出发预设立场;二是在研究中,要注意分析中国文学在特定历史空间中与特定文化体制的联系,落实到八股文,即为文学与科举体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