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对视网膜产生严重损害的糖尿病并发症,早期的诊断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视力丧失的风险。在标准采集的彩色眼底照片中,微动脉瘤、出血和渗出液等病变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对视网膜产生严重损害的糖尿病并发症,早期的诊断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视力丧失的风险。在标准采集的彩色眼底照片中,微动脉瘤、出血和渗出液等病变的数量可以被当作诊断的依据。本文重点研究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的病变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微动脉瘤识别的局部连通性限制和对比度归一化算法框架,用于出血识别的渐进性血管移除算法框架和用于渗出液识别的双尺度形态学算法框架,并在这些算法的基础上实现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辅助诊断系统。微动脉瘤的检测问题属于复杂背景中的小目标识别问题。基于目标特性,通过建立连通性规则对微动脉瘤的形态进行约束,然后利用局部对比度归一化算法将微动脉瘤与间断血管的差异进行扩大,得到局部对比度特征图,最终根据特征分类获得真正的微动脉瘤。在国际公开数据集DIARETDB1和ROC上进行实验之后,各项数据表明本算法框架能够对眼底微动脉瘤的识别结果有明显改进。眼底图像中的出血识别主要是解决因尺寸和形态上的差异而导致的误判,以及因与视网膜脉管系统相黏连而导致的漏识。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的算法首先对眼底暗区采用双尺度进行分割,根据连通性复原算法对小血管的连续性进行恢复,然后应用渐进性血管移除算法逐渐去除血管分支,产生出血候选。在分类阶段通过特征训练的分类器将候选者分类为出血和非出血。对DIARETDB1和DIARETDB0的实验表明,本方法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实现了可靠、高质量的性能。眼底渗出液具有形态大小各异、边缘较为清晰的特点。渗出液的识别算法应当对不同尺寸的病变具有鲁棒性,并且因眼底视盘等与渗出液形态相似,算法也应排除以上结构的干扰。本文提出了基于双尺度形态学的算法框架,使用顶帽和黑帽操作检测渗出液的轮廓,并在相同分辨率下,重复采样图像,对图像进行重构以获得双尺度下的最终区域。实验性能测试和对比都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设计列线图模型来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对直径大于1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初治的139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利用卡方检验及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重点研究影响直径
光学相控阵(Optical Phased Array,OPA)是一种能直接实现波束扫描的技术。当相邻天线之间由固定的相位差值时,经天线衍射出的光在某一方向上干涉相长,形成特定方向的光束,光
基于回音壁模式的光学微腔成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高品质因子和低阈值性,在集成光学和信息光学等领域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光学微腔的形状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微球腔
随着高端制造业对加工任务中的精度、效率要求愈来愈高,提高多轴伺服系统中的轨迹跟踪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轮廓误差是衡量多轴伺服系统中轨迹跟踪精度的重要物理量。为了提
甲壳类动物因其生长快、味道好、经济价值高是增殖放流的理想种类。其中,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三疣梭子蟹(Portzrnus trituberculatus)作为我国传统的渔业资源,是甲壳类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增殖放流物种。然而,随着增殖放流规模的扩大,部分放流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标准,甚至还对野生种群造成了遗传危害。本研究以中国明对虾和三疣梭子蟹这两个典型的甲壳类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社会对家用服务机器人的需求愈加迫切。然而目前机器人面向非结构化环境的视觉抓取技术尚未成熟,限制了服务机器人的普及,因此研究机器人如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软件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软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现阶段软件开发面临着需求变化快,复杂要求多的挑战。同时,有数据表明软件开
目前,国内外汽车工程师们主要是通过改变现有A柱的结构、将A柱变细、在A柱旁边增加三角窗或将A柱设计为网状镂空结构来改善驾驶视野,但是这样的汽车A柱降低了车辆本身的安全
互联网飞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从另外一方面看,隐私问题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变得更加严重。区块链作为下一代的价值互联网,被认为是保护隐私非常好的工具
随着制造业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应运而生,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模式需要经常根据个性化需求重组装配线,而装配工人受知识和能力所限,难以适应这种多变的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