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实践性知识视阈下的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hui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师教育类课程是体现高等师范院校的特色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区别于其它高校的标志,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课程保障。然而,现实中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实施以及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很多师范生在毕业之后仍然不能很快地进行独立的教学。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实施过程中忽视师范生的主体性,依然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不是让师范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程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都不合理等。笔者认为高师院校要培养智慧型的,具有娴熟教学技能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师范生的知识、能力和观念的综合体——实践性知识的培养。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反思、感悟等形成的、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为对教学实践的综合认识、行为方式、教学风格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实践性知识也被认为是真正指导教师教学的知识。要培养这个知识综合体必须改革现有的高师教育类课程,把师范生的被动学习转向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加强教育理论类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以形成师范生真正需要的实践性知识。要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必须改革高师教育类课程,首先要树立建构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情境性的、个性化的,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以此课程观为指导,就是要为师范生创造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在结构上要增加教育类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以及加强纵向分布上的有机结合;在内容上重视师范生的个体经验;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突出师范生的主观体验。
其他文献
论文根据大学精神的内在逻辑,在较为充分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大学精神与教师教育发展作了梳理,在研究方法上采取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
自杀(suicide)是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毁灭行为。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0年全球有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外资金大规模双向流动的格局正在形成,中国资本账户的对外开放是必然的,这不仅是完善金融体制的需要也是WTO规则的必
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高速公路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与一般公路相比,无论在产生方式、相关性还是显著程度等方面都更
从世界贸易史看,贸易保护与幼稚产业的成长紧密相连,但对幼稚产业实施贸易保护的经济效应并不确定,贸易保护的效应取决于一系列内生和外生经济变量,因而贸易保护政策应当慎用
清末十年间,由于清政府每年对外偿付巨额借赔款,内地银两源源不断地被运往上海地区,且最终多进入外商银行手中。巨额银两的财政性流动,一方面导致国内金融市场银两流通量日趋
SERVQUAL是一种用来测度服务质量的特定技术和方法,其核心是利用来自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和感知信息来判断服务质量。自1988年诞生以来,该方法被众多行业包括高等教育领域用于服
情感计算与人工心理是和谐人机交互与人工智能领域中日益受到关注的新的研究方向,也是数学、信息科学、智能科学、神经科学、以及生理、心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结合点。情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改革决定。2016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