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诗歌的“史诗”追求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在文化寻根思潮的影响下,一批中国诗人把目光转向本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在创作中形成自觉的“史诗”追求,从而形成当代新诗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本文正是对这一独特景观的论述。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新时期诗歌“史诗”追求的背景和原因。新时期诗歌的“史诗”追求首先受制于“文化寻根”思潮的影响,是对“文化寻根”思潮的一种回应;其次,朦胧诗在文化上的匮乏,以及它在新时期初的某种“退潮”,也导致了“史诗”追求的出现。这种追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体现。第二部分探讨了新时期诗歌“史诗”追求的精神主题。文章首先描绘了新时期“史诗”探索和追求的演变轨迹。接着以诗人江河的《太阳和他的反光》、杨炼的《半坡》、《敦煌》、《诺日朗》等作品入手,通过诗作的详细解读,来具体阐释新时期“史诗”创作的精神主题。江河以“人”的视角的运用,通过“神”、“人”的置换和对话,表现出对于古老东方禅意的诗性追求,在这种追求中,江河完成了对本民族“传统”的拷问和创造。而杨炼从“生存的焦灼”、“死亡”、“性和生殖:生命的喜悦”三个方面建构了他的“生命存在”的精神主题。第三部分探讨了新时期“史诗”的艺术建构。首先分析了新时期“史诗”的艺术渊源和特质。作为现代史诗,它在承接传统史诗的形式基础上有着自身的创新。这主要体现在抒情的介入、意象的狂欢上,而后者通过意象的高浓度、直觉度、共振度、同一度的四个维度的建立,完成了对于史诗智力空间的开掘,构成了史诗精神气韵的宏大。而在美学风貌上,由于诗人历史忧患意识的渗透,史诗呈现出一种浓郁的悲凉感和“灰烬”感。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新时期“史诗”追求存在的局限和问题,以及它在当代诗歌史上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对张艺谋的电影理想及其对中国电影的启示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张艺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为艺术家并未清高地彻底把观众撇在一边埋首电影艺术的探索,作为电影人并没有沦为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标准;面对不同的课程,应该有不同标准;一堂课是否成功,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看过程,可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
施绍莘(1588——?)是晚明著名的散曲作家,有词曲集《秋水庵花影集》五卷传世。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施绍莘本人及其散曲创作观点进行考述和论证: 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对《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散文家和自然保护主义思想家。梭罗的思想在他生前不被人们认识,直到20世纪下半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反映“边缘文化”的美国华裔文学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发表了美国华裔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女勇士》,将美国华裔文学推向了
中医博士栾加芹在她的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病例--rn某人想排毒,于是从春天开始,坚持每天榨苹果汁和梨汁喝.不久后身体出现湿疹,并且越来越严重.于是,他向栾博士请教,想找找
媒体批评是大众传媒与文学批评结合生长而成的一种批评形式。在这里,“媒体”所发挥的不仅仅是载体作用,更重要的是,媒体对于批评产生了塑造和规约的作用,并影响了文学批评的空间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课堂学习需要思考,思考源于问题,为此课堂必须拥有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自身工作实践去听评一些同事的课,我对教师的课堂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汇总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问题的设计科学性、艺术性没有得到施教者的高度重视,不能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逐步改变问话内容及形式,这样就出现了問答式、教师主宰式课堂。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教学,逐步实现自主发展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应当关注教学中的“六少和六多”,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