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储层预测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yh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中—川南过渡带属于川中古隆平缓区向川东南中隆高陡构造区的过渡地带,包括潼南、磨溪、安岳、荷包场、界石场等地区,范围较广。近来,潼南1井、潼南2井、潼南5井相继在须家河组测试获气,充分显示该区具有良好的含油气前景,为拓展勘探成果,本论文选择潼南、安岳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区块,对须家河组进行储层预测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1、通过多参数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测井解释岩性,认识了潼南地区的典型井须家河组砂、泥岩纵向分布规律和储层测井响应特征:低伽玛、高声波时差、低密度、高中子、高阻背景下的低阻。 2、通过地震合成记录进行地震反射层位解释及储层标定,确定了各反射层特征及须家河组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反射波频率降低、反射同相轴振幅能量减弱、同相轴连续性变差、反射同相轴极性反转等。 3、选取过井的地震资料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本区须家河组砂岩储层的预测技术:即通过自然伽玛反演进行砂体预测;再对Strata反演的速度剖面与自然伽玛小于90API的岩性剖面叠合,去除泥质;最后将去掉泥质成分的速度体转成孔隙度体,其孔隙度>6%的部分即为有利储层。 4、对潼南地区12条测线共计420.57km进行地震特殊处理,对储层分布进行了综合预测研究,明确了须家河组储层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在潼南构造上,须二、须四段储层普遍存在,须二段储层厚度分布范围,从10~70m不等,须四段储层厚度分布范围25~75m不等。总体上看,潼南构造在测线控制范围内须二、须四段分布着二块厚区:佛耳岩~双江镇一带、以及双河口~三汇场~塘坝~王家场一带,且须二、须四段储层厚区位置基本重叠。 5、首次在潼南地区利用双相介质理论进行油气丰度检测,完成了须二段油气丰度预测图。油气丰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潼南1井以北~潼南10井以东~潼南5井以西范围、潼南1~潼南2井区、潼5井以东及王家1井西北面。其中潼5井以东的油气丰度高值区与双河口~三汇场~塘坝~王家场一带的储层厚区位置有所重叠,潼南1井以北~潼南10井以东~潼南5井以西范围的油气丰度高值区与佛耳岩~双江镇一带的储层厚区位置也有所重叠,是勘探目标的首选有利区。 6、在声波测井资料欠缺的情况下,首次在安岳地区利用吸收系数检测可能的有利油气富集区,检测结果与已钻井测试情况吻合较好。从完成的安岳地区须二、须四段吸收系数平面图分析,须二段吸收系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石佛场~双河场一带、镇子场以南~太平场一带。须四段吸收系数高值区主要呈东西向展布,主要分布于通5井以南~岳源乡~双河场范围、石佛场~永顺场一带。 研究结论:地质、测井、物探多学科综合研究,才能准确描述与表征储层特征。通过地震特殊处理(岩性反演)能够有效识别须家河组储层,油气丰度和吸收系数检测可作为判定有利储层的重要依据,潼南地区勘探目标的首选有利区为双河口~三汇场~塘坝~王家场一带,佛耳岩~双江镇一带。
其他文献
基于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衰减理论,利用震波探测技术对淮南矿区新庄孜矿、潘一矿、谢一矿的高突煤层和低突煤层、郑州大平矿高突煤层2(1)煤及山东淄博岭子矿不含瓦斯煤层进行
本研究论文以“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与勘探目标评价”为题,围绕“储层发育的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核心科学问题,以构造演化和成藏动力学过程为主线,在
目前,随着我国各油田中浅层油气勘探难度的加大以及油气产量的递减,油气勘探逐步转向深层的隐蔽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勘探。而在深层高温、高压背景下,储层物性逐渐变差,成岩作
摘 要: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就是一种综合了全球定位技术、惯性测量技术以及激光扫描技术以及高精度控制技术手段的技术集合,通过主动发射激光的方式获得目标的三维信息。此种技术是近年来摄影以及遥感领域中具有革命性代表的技术手段,也是现阶段最为先进的一种三维航空遥感技术手段。在电力线路设计中应用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在根本上提升施工质量。对此,本文主要对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电力线路上设计中的应用
电液伺服阀是一种变电信号为液压信号以实现压力或流量控制的转换装置,是电液闭环控制系统中的关键元件。作为伺服阀前端部件的力矩马达,将输入的电信号通过特定设计的结构转
以多体系统动力学为理论依据,以ADAMS/CAR为手段,结合国内某轿车车型开发项目,建立了麦弗逊式前独立悬架及转向系统运动学/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运动学/动力学分析,揭示了各自
在实际的勘探开发中,尤其是倾斜井和水平井中,井轴总是偏离地层法向,相对于井轴的旋转对称性已经不复存在,必须研究适合非轴对称条件下三维场域的新方法。数值模式匹配法(NMM)是一
表面形貌是指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因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残留于零件表面的粗糙度、波度、形状误差及纹理等各种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微观几何形态。摩擦过程中表面形貌动态变化过程的描述,是进一步深入研究表面形貌摩擦学效应的基础。本文根据脆性材料和塑性材料的特点,针对摩擦过程中的表面形貌相互作用问题,基于离散元原理,并利用该原理的一种应用程序——PFC程序,直观地对表面形貌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刚性光滑
成像测井技术是九十年代广泛应用于生产的新一代测井技术。国内自1992年引进成像测井技术以来,在裂缝检测、地层分析、套管检查等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至今没有成型的解释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