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针刺作为一种物理性刺激,刺入穴位后会引起穴位局部适度的创伤。团队前期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拔罐等穴位不同刺激疗法会引起穴区组织出现局部肌纤维断裂、毛细血管破裂、红细胞、炎性细胞浸润等微损伤现象,这与针效的启动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针刺引起的创伤会使穴区损伤相关分子HMG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protein,高迁移率族蛋白1)高表达,且穴区HMGB1参与针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刺作为一种物理性刺激,刺入穴位后会引起穴位局部适度的创伤。团队前期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拔罐等穴位不同刺激疗法会引起穴区组织出现局部肌纤维断裂、毛细血管破裂、红细胞、炎性细胞浸润等微损伤现象,这与针效的启动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针刺引起的创伤会使穴区损伤相关分子HMG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protein,高迁移率族蛋白1)高表达,且穴区HMGB1参与针刺效应。但该研究结果在人体中尚未得到证实,此外穴区HMGB1升高,血清中是否同样升高也尚未证实。因此本研究在肯定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穴区到血清、从动物到人体开展进一步研究。通过人体试验观察针刺后血清HMGB1的变化,为针刺作用原理研究提供依据,推动针灸的应用与发展。方法:1.穴位不同刺激疗法干预下小鼠、大鼠血清HMGB1的应答变化研究:正常大鼠分别采用手针(捻针、不捻针)及拔罐干预,缺氧大鼠模型采用拔罐干预,阿尔兹海默小鼠模型及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电针干预,使用ELISA检测三种不同穴位刺激疗法对动物血清HMGB1蛋白含量的影响。2.针刺对健康人血清HMGB1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共纳入46例健康受试者,其中试验组(n=24)以针刺为干预措施,每日针刺1次,共针刺7天;对照组(n=22)不做手针干预。试验组在干预前、干预第4天结束后2小时、干预第7天结束后2小时于前臂抽取外周血3-5m L,对照组抽血时间与试验组保持一致。采用ELISA检测血清HMGB1及其下游趋化因子CXCL1蛋白含量的变化。3.针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血清HMGB1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以颈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共纳入30例,以针刺为治疗措施,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10次。以NPQ量表(Northwick Park Pain Questionnaire,颈痛量表)、SF-MPQ量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麦吉尔疼痛问卷简表)为疗效评价指标,在患者治疗前、治疗第5次、治疗第10次进行评价。患者于治疗前、治疗第10次后2小时于前臂抽取外周血3-5m L,采用ELISA检测血清HMGB1及其下游趋化因子CXCL1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1.穴位不同刺激疗法干预下小鼠、大鼠血清HMGB1的应答变化研究:(1)正常大鼠:针刺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捻针组与不捻针组血清HMGB1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捻针组显著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捻针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不捻针组比较,捻针组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罐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拔罐组血清HMGB1表达量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缺氧大鼠:与模型组比较,拔罐组血清HMGB1表达量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阿尔兹海默症小鼠: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抑郁症大鼠: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血清HMGB1表达量变化无明显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2.针刺对健康人群血清HMGB1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身高、体重等基线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比较,干预前、干预第4天、干预第7天三个时间点的血清HMGB1、CXCL1蛋白表达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三个时间点血清HMGB1、CXCL1蛋白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3.针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血清HMGB1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1)与治疗前相比,NPQ量表评分、SF-MPQ评分在治疗第5次、治疗第10次时均下降明显,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0次相比下降趋势不显著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有效。(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第10次血清HMGB1表达量、CXCL1表达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针刺可上调正常大鼠血清HMGB1表达量,缺氧大鼠、阿尔兹海默小鼠两种模型的血清HMGB1经拔罐、电针干预后有升高趋势。2.在本研究条件下,尚不能明确针刺穴位对健康人及颈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的HMGB1表达量有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中医药治疗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而优势的表达需要基于公认的疗效指标的测量和数据分析。针对目前中医药治疗肺癌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多而公认度低等问题,开展核心指标集研究,以构建中医药治疗肺癌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为相关临床研究和证据转化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参照国际COMET协作网和中医药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研制技术规范,开展条目池构建和指标共识研究。研究一结局指标条目池构建基于临床试验文献
目的:1.收集120例康复期戒治人员的一般情况,探讨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分布特点。2.观察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疗效,为提高戒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1.调查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天津市板桥强制隔离戒毒所120例康复期戒治人员的临床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运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康复期戒治人员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2.临床研究:收集2020
研究一国内舌诊文献可视化及计量研究目的:围绕“舌诊”利用Cite Space软件开展系统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对国内舌诊领域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分析舌诊研究现状及趋势。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检索并筛选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公开发表文献,检索式为“主题=舌诊or舌象”(精确),通过Cite Space5.7软件将所纳入文献的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得到相关可视化知
慢性脑缺血是我国近年来发病率迅速增加的慢性疾病之一,于2015年才将该疾病纳入脑血管疾病分类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而存在。因脑部供血减少,脑失濡养,脑髓空虚,出现以头重、头晕、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脑部疾病。本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且现代临床对于轻度脑功能障碍的患者缺乏明确定义和诊断,使大多数患者及医护人员对此类疾病不能进行很好的预防和干预。病情的持续进展,则会加速血管性痴呆、阿兹海默病等脑病的
目的:观察交泰丸联合用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中医证候量表积分的变化,评估交泰丸联合用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首先通过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9项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身科门诊的139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
第一部分 斑马鱼成鱼癫痫造模目的:探索戊四唑点燃斑马鱼成鱼癫痫模型的最佳诱导浓度。方法:随机选取30尾3月龄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置于250 m L烧杯中,每杯放置1尾斑马鱼,每杯容量为100 m L,每实验组均处理5尾斑马鱼。分别水溶给予戊四唑5、10、15、20和25 m M,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养鱼用水处理斑马鱼)。处理20 min后,用网络硬盘录像机记录斑马鱼5 min内的运动情况以及癫痫
目的:研究女性抑郁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神经内分泌指标特点及中医体质的神经内分泌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7月开始至2020年12月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身疾病科就诊的女性抑郁症患者136人,年龄范围在26-65岁。136例研究对象均于就诊当日完成《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及PHQ-9量表。根据月经情况分时段进行神经内分泌指标检测。检测指标:HPA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
1目的研究儿童变应性鼻炎(AR)药物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要素,为病证结合类中药临床试验的标准化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提高不同试验结果比较的可行性。2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依据中英文检索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Pub Med、Em Base、Cochrane Library、Cl
研究背景: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种局限于乳腺小叶,以乳房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乳房良性疾病[1]。1972年由Kessler和Wolloch首次提出[2]。本病好发于产后2-6年内的非哺乳期育龄女性。其初起可见单侧或双侧的乳房肿块,后经发展可表现为局部肿块的红肿、成脓、破溃、窦道等,病程迁延且复发率高,被称
目的:(1)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与刺络拔罐疗法相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效果。(2)评价本治疗方案在缓解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疼痛及水肿、恢复肩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从2019年6月-2020年12月时间段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针灸临床部13病区病房就诊的患者,且其临床诊断满足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患者中挑选符合严格的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