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新塑造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过程中,经济活动向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不可避免。关于中国城市经济集聚与溢出效应的研究已经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其核心的问题不外乎以下几个:第一,在全国层面,什么是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生产要素应该向沿海地区集聚还是向分布于各大区域的城市群集聚?地理距离因素如何影响城市间的溢出效应进而界定了城市和城市群的空间范围?第二,在区域层面,人口和资源应该继续向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集聚,还是向核心城市周边的几个区位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适度疏散?最优的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是否存在?这种结构是否随城市群规模的扩张而变化?第三,什么是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如何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城市经济集聚?第四,教育、医疗、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作为政府公共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内部集聚和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具有怎样的影响?如何合理安排政府间的纵向支出责任?对以上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我国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重新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当前区域经济政策的选择和安排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因而,笔者选择上述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共分为7章,其基本结构与逻辑框架如下:第一章:导论。从国际和国内的现实背景入手引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并对集聚和溢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论文的章节和结构安排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二章:基本理论。我们在这一部分系统的回顾了古典区位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增长极理论以及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集聚的基本理论,并对本文经验研究部分采用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说明。第三章首先采用2003-200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理距离、集聚外部性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产业结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劳均资本存量、经济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邻近城市的经济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城市间生产率的溢出效应在170公里范围内表现得最为显著,至280公里以外几乎消失。同时,本文还基于就业的视角考察了地理距离因素对城市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间就业的溢出效应随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形曲线过程,最优的溢出距离出现在50公里左右;城市间的外溢效应在180公里范围内表现得最为显著,200公里以外明显减弱。这一结论为我国当前经济圈域的划分提供了依据。第四章基于2000-2009年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综合运用位序规模法则、首位度系统考察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城市群规模、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影响因素后,单中心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在城市群规模较小时尤为明显。这意味着我国城市等级分布差异仍然较小,呈现核心城市偏小,中小城市偏大的“扁平化”特征。因而,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能够降低交通成本和资源消耗,形成更加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和更加紧密的产业、技术关联,是促进城市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五章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特别是增量结构的快速调整对于城市就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劳动力在各行业的重新配置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对城市就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基础部门具有较高的就业吸纳能力,而农业、个人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份额的提升对于我国城市就业的促进作用相当有限。第六章基于2003-200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基础设施及其空间外溢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城市的经济密度、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后,一个城市的通讯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不仅提高了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城市间也存在显著的外溢效应,而人力资本和交通基础设施虽然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的影响,但并没有发现其对临近城市的TFP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七章首先以吉林省为例,利用地市投入产出数据,将数据包络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结合,测算了工业部门的环境技术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检验了了地区工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吉林省地区间生产绩效极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工业环境技术效率较高,东部地区环境技术效率普遍较低;环境技术效率与集聚效应、科技投入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与资本有机构成、政府影响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时,本文还以广东省为例,在随机镖靶理论的框架下,对30个两位数制造业的地理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和检验,我们发现:广东省当前制造业部门集聚度的整体水平较高,有24个制造业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不存在集聚的原假设;研究期间广东制造业的平均聚集度先升后降,呈现出倒U型曲线特征;全省207个区域专业化部门只有86个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制造业聚集地的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第八章为全文的结论和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