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缪丽尔·斯帕克善于创造文学神话,小说《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即为一例。在小说中,主人公布罗迪小姐也试图创造自己的神话。本文力图以埃里希·弗罗姆关于人道主义社会的理论解析布罗迪神话的兴衰沉浮,同时指出史诗《失乐园》的“预定性”影响在本小说中的体现。由此,缪丽尔·斯帕克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洞察力及其作品中折射出的人道主义光芒得以表达。
第一、二章分别定位于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布罗迪小姐和桑迪。前者是神话的制造者,而后者促成了神话的覆灭。这两章内在机制相同,展现的是人在追求自由与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极力摆脱生存困境与不可抗因素的努力。情节在怀有相同意念却又是两相制约的行为人中展开,布罗迪的神话也历经了辉煌后的衰落。
第一章以人类的生存状况为背景,着眼于人的生存二分律“此岸”与“彼岸”的距离和命运中的不可抗因素,运用弗罗姆关于人的需要及性格倾向的理论分析了布罗迪神话生成的缘由。为摆脱因被自然孤立所造成的离间状态,人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寻求归属感,权威与附属关系由此而生。布罗迪小姐属剥削型倾向,以玛丽为典型的多数布罗迪帮成员则属接受型,这使得布罗迪小姐的弄权更加恣意妄为,魔幻般的影响延伸到布帮之外的两位男教员。
同时,她乖戾的对传统教学的反叛也生发出撒旦般的双重性格特征。
第二章以弗罗姆关于合理信仰与不合理信仰,权威主义良心与人道主义良心的理论为基础,剖析了桑迪在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通过信仰与良心的转变对布罗迪小姐成功的反向制约。这一反作用与布罗迪小姐本身固有的致命弱点的合力促成了布罗迪神话的幻灭。与此同时,桑迪对善与良知的渴望又使得亚当与夏娃的形象浮现读者眼前。
第三章是顿悟,揭示桑迪由来已久,并一直持续到她皈依天主教之后的迷惘的根由,也印证了第二章中引用的弗罗姆关于权威内在化的理论。这其中有缪丽尔·斯帕克自身经历的影子,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弥漫于小说中的天主教氛围,桑迪的皈依可视为是因恶而向善的例证。以弗罗姆人道主义的立场,人有充分潜能,在理智的引导下可以打破权威枷锁,赋予自身存在之意义。这又一次体现出《失乐园》结尾所传达的讯息:乐园既失,一个新的世界有待创造。
伊甸园神话中的许多原型在《失乐园》中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弥尔顿的人文主张也因此得以暗示。小说《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体现了《失乐园》的预定性影响,在理论基础方面则可以归因于埃里希·弗罗姆人道主义社会的理论。作为载体,这部小说曲折而象征性地透视了缪丽尔·斯帕克对个体在社会中生存状况的思考。
本文汲取了文学批评界前辈以学科交叉的方式阐释文本的视角,尝试为主题分析构建一个便宜的理论平台。其间涉及的文学作品及社会心理学理论均令人高山仰止,愈使进一步的研究显得必要与珍贵。谨愿这类跨学科的角度能也给其他迷惘中的读者提供一份灵感,去直面那些给感官带来奇特享受,却又为心智带来巨大挑战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