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观念的形成及其影响的哲学考察——以分析技术的本质和人与机器(人)关系为视角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FIDYRS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要解决两个问题:“机器人’1观念是如形成的”和“该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前一个问题,笔者是通过分析技术的本质来解答的;对后一个问题,是通过考察人和机器(人)的关系来完成的。   本文在亚里士多德的“技术作为制作活动”定义基础上,提出:技术是一个有着明确起点和终点的过程,起点是制作者思想中制品的理念,终点是最后生成的制品,当中是运用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艺流程。技术的本质属于一个从人到物的关系结构,即“人——>物”。   本文论述了“机器人”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和机器(人)的关系上。在“功能等价”思维的作用下,如果把机器的动作和人的(身体)劳动等价,那么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的劳动。最后,如果在“功能等价”思维的作用下,真的制作出了一个真正的机器人(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那么科幻小说中人和机器人的关系又将是怎样。通过考察人和机器的关系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功能等价”的思维不能越界作用到人身上,否则只会产生扭曲的人和机器(人)关系。这也证明了“机器人”观念本身是不应该产生的,是一种越界的误用。
其他文献
本文对《列子》的“道”、“气”、“天”、“德”、“性”、“命”、“心”、“化”、“虚”九个概念分别进行分析解读,并对它们所分别构成的宇宙论、人性论、境界论三个板块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框架内,把“交往形式”、“交往关系”当作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雏形。然而,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交往问题也被提上日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为我国常见白血病类型之一。据1973年上海、天津、山东、武汉等地13100例白血病的统计,慢粒仅次于急粒和急淋,居第三位;而慢粒急变又为终末期
本文从现象学反思利普斯的移情说,分析了移情之流变并对其进行了批判。文章指出,近代西方哲学主要是在伦理学论域探讨“同情”问题。但到19世纪,在浪漫主义与心理主义浪潮的鼓动
“格致”这一哲学范畴,最初源自《礼记·大学》。此后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对其做出了各自的诠释和理解,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格致之学。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体系以格致